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星辰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我在明末守边关畅销巨著

我在明末守边关畅销巨著

王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讲述主角王动谢秀娘的甜蜜故事,作者“王动”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主角:王动谢秀娘   更新:2024-05-27 10:1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的现代都市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畅销巨著》,由网络作家“王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讲述主角王动谢秀娘的甜蜜故事,作者“王动”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我在明末守边关畅销巨著》精彩片段


众人急忙看去,果见西北方向有烟尘数股,越来越大,接着一阵阵如野兽般的呼嚎怪叫声传来。

烟尘中,几个后金骑兵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在他们的前面四边,还有十几个大明的百姓在惊恐地四散奔跑着。

这些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人惊慌哭喊,脸上都带着绝望的神情。

那几个后金骑兵似乎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并不忙着下手,只是呼啸着来回奔驰,不住地将这些男女驱赶到靖边墩这边来。

忽然马名一声哭叫:“是二丫,天啦,天啦,她怎么会遇到鞑子的……”

众人看去,果然,百姓前一个逃难的女子不正是马名妻石氏是谁?

此时她的发髻散落,脚上的鞋子也是不见,哭喊着笔直朝墩这边逃来。

凄凉的声音隐隐传来:“当家的,快救救我……”

马名拼命地叫道:“二丫,二丫!”

他对钟大用叫道:“钟头,快开门,让二丫进来,晚了就不及了!”

钟大用怒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鞑子趁势冲进来怎么办?我们妻口可都在这的。”

马名跪下向钟大用拼命哀求,钟大用只是铁青着脸不说话,余者墩内各人也是沉默。

那几个后金兵冲到近前,绕着靖边墩不住的耀武扬威,大声对墩上指点取笑。

一边用鞭子抽打他们周边的百姓,借着马势,他们每一鞭过去都是卷起一片的衣衫血肉,特别是石氏更是被抽打得鲜血淋漓。

墩外百姓一片凄凉绝望的哭喊,特别是石氏的喊叫声更是揪人心中发疼,墩内人人脸色难看。

王动拳头握紧,他平静心神,仔细观察那几个后金骑兵。

外面后金兵一共五人,都是一人双马,其中两人身着钉着铜钉的棉甲,皮盔上一根避雷针高高顶起,手上拿着精铁镰刀。

又有两人明盔暗甲,其中一人盔管上有黑缨,背上有二尺方的背旗一杆,手上拿着一杆虎枪。

最吸引人的是一个身着银光铁甲的后金骑士,铁盔上长尾红缨,背上斜尖插着一杆色旗,连马身上也罩着棉甲,手上拿着一柄铁制的长柄挑刀。

无一例外的,这五人都是身材矮壮,马术娴熟,特别是那个银甲骑士,马术的精良更是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他操控马匹,不住对墩上大声取笑,一边用各人不懂的胡语叫着什么,气焰十分嚣张。

韩朝沉静的声音传来:“鞑子兵五个,有马十,两个步甲,一个马甲,领催一个,还有一个白甲,都是硬茬,出战胜算不大。”

听了他的话,墩内各人都是脸色灰白,王动眼中精光一闪而过。

在后金的军队中,军中士兵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守兵、步甲、马甲。

普通的女真男子,从十岁开始,每三年参加一次考试,达标便为守兵,接着是步甲,再后为马甲。

马甲上为拨什库,以马甲内的优胜者选任,汉人称其为领催。

拨什库上为代子,又称分得拨什库,就是后世满清的骁骑校。

分得拨什库上是牛录章京,便是后金一牛录三百兵之首。

而后金的马甲兵中,更优秀者又被选为红摆牙喇兵与白摆牙喇兵,便是后世满清护军与前锋营的前身,一个后金牛录也不过数十个红摆牙喇与十几个白摆牙喇兵。

眼前后金兵虽然只有五人,却人人都是精锐,特别是那个白摆牙喇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墩内有战力只有王动,还有韩朝兄弟三人,余者都是妇人与残弱,确实胜算不大。凭眼下的墩内人等,能闭墩自保己经好了,勉强出战只是死路一条。

马名也知道自己妻子是不可能救回,只是绝望地流泪呜咽。

忽然几声凄厉的惨叫声传来,墩内各人忙向外看去,却是那几个后金兵跃马来回砍杀那些百姓,想是这些后金兵戏耍够了,终于要下手了。

马名一下子跳起来,冲墩外大叫:“二丫,快跑,快跑!”

石氏拼命朝墩门这边逃来,忽然她一声惨叫,带出一蓬血雨,重重地扑倒在地,她身后一匹马现出,却是那个后金银甲骑士,那张得意狞笑的脸分外刺眼。

马名大哭,双拳用力打着身前的围墙,一直打到血肉模糊仍不自知。

墩内各人都是凄凉,齐天良默默地拍了一下马名的肩膀,却不知该说什么,只余下一声长叹。

那个后金银甲骑兵拨马怪叫着朝墩门方向冲来,哈嗬嚎叫一声,然后又得意地转马回去,这样来回数次。

韩仲恨恨地道:“哥,鞑子太猖狂了,有没有把握射他一箭?”

韩朝摇了摇头:“这鞑子兵总在六十步外开转,胜算不大!”

王动一声不吭地张开了手中的大弓,慢慢地将弓弦拉起,静静地看着那个再次策马冲来的白甲骑兵。他这手上的大稍开元弓乃是祖传下来的硬弓,当年先祖王虎曾用这张弓南征北战,弓力达到两石强,弓弦上撘的长箭也是特制过的铁镞重箭。

王动平静地等待着,大拇指轻轻压在中指上,在大拇指上方,还有一个铜制的扳指。

看着王动的样子,悬楼上各人都是不由自主地看向他,这王……这王动要干什么?

连墩内的夜不收韩朝兄弟二人都没把握射中那个鞑子,他王动有这把握?

王动心神古井不波,等那白甲骑兵冲来,近了,更近了,一百步,九十步,八十步,七十步,就是现在!

王动一声大喝,弓如满月,“嗖!”的一声,那个后金白甲骑兵只来得及避开要害,就被王动一箭射翻马下。

“好!”

悬楼上各人都是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好。

不说钟大用等人,就是韩朝韩仲兄弟也是震惊地看向王动,

这王动……竟有如此箭术。

那个后金白甲右胸近肩处中箭,这一箭力气好大,直接将他从马上射飞,重重地摔倒地上。

那个后金白甲被这一箭一摔三魂七魄都去了一半,主要还是那种恼羞成怒的感觉。

他纵横大明各地,没想到却在这个小小的火路墩下翻了船,看来这南朝也非无人,自己真是大意了。

他倒也悍勇,一咬牙爬了起来,一伸手将箭杆折断,这时余者几个后金兵也看到这边情形,顾不得再砍杀周边的大明百姓,慌忙策马围了上来,将那个后金白甲扶到后面相对安全些的位置。

他们几人用胡语叽叽嘎嘎了一阵,那个背上有背旗的拨什库留下照料兼指挥,余者三人呼啸地策马冲来,绕着墩门射来了几只柳叶重箭,王动与韩朝韩仲在悬楼上还射,双方你来我往了一阵,那几个后金兵见讨不到便宜,一声呼啸,各人换马,烟尘滚滚,很快便走得没影,只留下地上几具大明百姓的尸体。

这个时候,墩内各人看向王动的目光更是不一样,杨通摸了摸自己失去门牙的嘴,再看向王动的神情满是畏惧,韩仲裂开大嘴,冲王动竖了竖大拇指,韩朝也是对王动友善地点了点头。

钟大用干笑一声,道:“没想到王兄弟这等身手,今日你勇挫鞑子士气,我会向上官为你请功的!”

王动默默不语地看着墩外百姓的尸体,地上鲜血处处,特别是远处石氏那遇难的遗身,是那么的刺目。

他看了看远处,各墩各堡上都是毫无动静,看来是没有明军敢出来截杀这股后金寇兵了。

……

在墩外的地上,马名抱着妻子的尸身痛哭,众人都是在旁默默观看,几个妇人不时轻声安慰他。

王动心头难过,石氏是个好女人,在墩内对自己一向友善,昨日她还好好的,今日便成了一具冷冰的尸体,这个世道,人命贱如草。这个时候,他分外挂怀在辛庄内的谢秀娘与母亲二人,她们在庄内……应该没事吧?

此时在墩旁几个幸存的百姓畏畏缩缩地围了过来,有几人扑到地上几具尸体上痛哭,其中又有一个老汉年在五十多,脸上满是凄苦的神情,他领着几人向钟大用拜谢:“多谢军爷救命之恩,大恩大德,老汉永不敢忘!”

王动看这几个百姓都是衣衫破烂,脸有菜色,脸上满是劫后余生的惊恐,不过听口音,他们似乎不是保安本地人。

钟大用一下子也听出来了,他挺着自己肥胖的肚子,问老汉道:“听口音,老汉你好象不是本地人,你们是从哪来的?”

老汉垂泪道:“我们是从怀来那边过来的,老家遭了灾,又被鞑子洗劫,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得到蔚州那边投靠亲朋,没想到今日又遇到鞑子兵,幸好有军爷撘救,否则今日我们都是死在这里了!”

说着他又重重地叩了几个头。

钟大用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他摸着自己稀稀拉拉的胡子,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一双细细的眼睛只是在老汉与几个幸存百姓身上转动,一丝狠毒的光芒更是一闪而过,他旁边的杨通看了看他的脸色,也是在那老汉身上转了转。

感觉到钟大用等人的异样,老汉与几个百姓不安起来。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由于从四倾梁匪寨那边拆回大堆的木料石料,所以建造堡墙堡寨的原料可说充足。

不过木料石料虽是不缺,但修建堡墙,却需要大量的黄土夯泥。

夯筑过程中,挖土,和泥,脱坯,晒干,同样需要大批人手。

王动只是调动所有的靖边堡居民帮忙,几百口人,无论男女都是上阵,那些匠户的家口同样出来劳作。

“大人,以青石为墙基,先需经过打磨,夯筑堡墙,同样需要用浆汁粘合。”

在王动前面,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沿着堡墙边来回运土奔跑,一些工匠在指挥靖边堡男丁打磨石料,一些工匠则在指挥男丁夯筑堡墙。场面热火朝天。

此时在王动身旁的,除了韩朝等人外,便是那个制造水车的老匠,他虽是木匠,但同样精通土木泥工。

“浆汁粘合?”

听了老匠的话,王动有些奇怪,他不知道夯筑堡墙还需要用浆汁粘合的,而且这浆汁又是何物?

经过老匠的解释,王动才明白。原来这古时修建城墙,是用黄土浆、河砂、石灰、糯米浆混合成一定比例制成三合土,如此夯筑的堡墙才经久坚固,难以隳坏。甚至有些地方筑墙时还要加入狗尿,当地相信如此可以避邪,当然对王动来说就算了。

黄土、河砂好说,想到要用去大批的糯米,王动就忍不住一阵阵心痛。旁边的韩仲等人同样露出可惜的神情,糯米啊,他们平日都是舍不得吃,没想到却要砌入到这堡墙中。

不过按老匠说的,如此夯筑堡墙才坚固耐用,可历数百年,而且这也是古时最普通的筑墙手法了,在一些大城或是宫廷内,他们夯筑堡墙,如果外面要包砖,除了加入大量的糯米汁外,甚至还要加入大量的黄糖、蛋清、红豆等物制成粘合剂,这所费的钱更是不计其数。

听了老匠的话,王动还能说什么?只得交待一句:“一定要保质保量。”

然后又到处巡视了。

……

在王动与众工匠的规划计算中,靖边堡的堡墙比董家庄略小,周长一里零几十步,堡墙高约十米,城基厚五米,不包砖。南向设南门一座,门上筑城楼,外设瓮城,再有护城沟壕一道。

在堡外,再建一个供军士操练的较场,供军官坐镇指挥和休息的演武厅。

而在堡内,街巷打算都用山石铺就,两旁有排水沟,同样用石头铺就。由于靖边堡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这样如有下雨,便容易排水,不存在雨涝积水之患。同时在南门外建一个石坑,未来积水直接经水道从堡内排入石坑外,那水便用于堡内人畜之用,甚至可用于将来的田地灌溉。

这个构思是王动想出来的,经工匠们商议后认为可行,同时对王动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己。

在街道建好后,由于堡内己是事先规划出一块块的土地,日后堡内的军户或是外来居民,如果不想住营房的,都可以从王动手中购买土地,在划分好的地块上建自家房子,最后全堡的人合资兴修庙宇、戏台等公共建筑。

有了王动与工匠们的设计,靖边堡的军户们只需好好劳作便可,王动等人估计这堡墙要建好,约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

高强度的劳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米粮,虽然王动不可能让众人吃白面,不过小米杂粮,黑面饼子王动可以管饱。高强度的劳作同样需要荤腥,否则体力支持不了,容易尿血。

王动同样与去年开荒时规定一日荤,五日素,清晨给于早粥,每十人七日给酒一杓。

有王动这样的上官,加上建设自己的家园,虽然活很重,众人干劲都很足。不过王动估计,按这样下去,等堡墙建好后,自己去年剿匪得来的钱米又要去了一半。

……

靖边堡立堡以来,堡内军户们的生活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每天要干活,但却人人可以吃饱,在这个年景中,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王动等靖边堡的上官体恤下属之名也是远扬,特别是那王总旗还是敢杀鞑子的好汉,去年还随军剿灭了残害百姓的四倾梁匪徒。待人和气又有能力,经过口口相传,靖边堡对各人的吸引力越大。

从今年年初起,陆续都有一些民众军户前来投奔王动。

王动对人口的需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投奔的人他都是收下,让钟荣将他们一一登记入册,发给他们靖边堡的军户帖。

当然了,这其中有些人还是别的千户所的逃军户籍,收下他们,难免将来会引起一系列的纠纷,不过进入自己嘴中,王动又岂能往外推?照收不误。

前来投奔的人中,有一些还是单独的女子,这些女子都很眼熟,王动记得她们是去年自己与韩朝等人夜袭后金军后所救的女子之一,听闻她们获救回去后大多日子不好过,曾有几人因忍受不了风言风语而自尽。想起当日王动对她们说的话,再打听当日的恩人己是升为总旗,并在靖边墩这边建堡,她们便一一前来投奔。

王动收下她们,吩咐陶氏与刘氏二女好好安排她们,二个妇人都是满口答应,特别是陶氏,答应得更是响亮。这些时间内,堡内的女子都是听二女指挥,洗衣做饭杂物等,都是由她们的安排,这让两个妇人颇有春风得意的感觉。

崇祯八年的三月初,正是谷雨这天,又有十余户流民满怀希望地站在王动面前,希望王动能收留他们。

王动当时正在总旗官厅内与众人商议事务,听到又有一批流民前来投靠时,他忙带着众人出来。

看到这批流民,王动吃了一惊,只见这群流民约有十多户人,五十余口的样子,是这些时间前来投靠靖边堡人数最多的一次。看他们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而且操持的都是同一个口音,似乎是同一个村庄出来的人。

这些人站在南门前,都是用畏惧的眼神看着周边各人,同时眼中又是满怀希望。

在他们周边,一些干活的靖边堡军户不时对他们指点议论着,看着这些悲惨的流民们,靖边堡的军户们才发现自己的幸福,想当年自己与他们一样,现在却可以吃饱穿暖,这让他们说话的声音更为响亮。

王动一行人出来时,见那些流民周边围了一圈人,杨通走上去大声喝叱道:“你们干什么干什么,都不用干活了吗?”

众军户们轰的一声散了,又继续干自己的活,不过各人的耳朵都是高高竖起,时刻注意这边的动静。

众流民见一个年轻的军头走出来喝叱众人,似乎很有权力的样子,众人都是下意识的身子一缩。不过见这人相貌堂堂,却是嘴上缺了两个门牙,这让他说话有些漏风,语音不清的样子。

再看过去,众流民看到如众星捧月一般被众人围着的王动,看他虽是年轻,却是身形高大魁梧,气势不凡,刚才那个喝叱各人的军头也是满面笑容地回站到他身边。

众流民知道这就是那位远近闻名的王动大人,纷纷跪了下来,哀求道:“求王大人收留。”

王动闻到这些人身上多日未洗澡的酸臭味,再扫了这些饥民一眼,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小孩,个个眼神都是期盼,他问道:“你们是从何而来?哪里人氏?”

其中一个老者出来叩头,他颤声道:“小的等是从怀来而来,家内遭了灾,田税又重,只得出来逃荒,闻听大人仁义,特来投靠,希望大人收留。”

立时又是一片的叩头哀求声。

齐天良一直注意着王动的神情,见他略一点头,当下走上前去,大声说道:“大人开恩,愿意收留你们,不过你们需谨记我们靖边堡的规矩,来到堡内,需得尽数加入军户,不愿者立时驱逐!”

“以后我们屯堡会组织你们开垦荒地,并借于耕牛犁具等物,日后分下田地,第一年,堡内给大家免征税粮。第二年,每亩屯田征粮一斗,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银。第三年起,每亩开征屯粮二斗,你们可是愿意?”

这些怀来来的流民事先都听过靖边堡的规矩,眼下这个世道,能吃饱穿暖才是重要,民户又比军户好在哪里?更不要说到时还有自己的田地耕牛分配,此后大家都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眼前的那些军户就是例子。

当下人人叩头道:“全凭大人作主!”

王动让齐天良把这些人安排下去,先煮一些粥给这些人吃,然后让他们到河边去洗个澡,免得有什么细菌带入堡内。此外,又吩咐钟荣将这些人一一登记入册,发给他们军户帖,以后他们就是靖边堡的军户。

王动又为这些新的军户安排了营房宿舍,等这些人休息几日后,便让他们修建堡墙干活,有了这些新加入的人丁,或许堡墙的修建可以更快些,等堡墙建好后,又要组织这些新的人手开垦荒地了。

最后王动拿来钟荣的文册一看,不由吃了一惊,年初到现在,新加入的军户己经有三十余户,一百多口人。连原来的军户匠户,现在的靖边堡己经有户上百,人口四百多了。

现在靖边堡的人口规模己是超过辛庄,与董家庄齐平。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王动取了长枪与三眼铳从董家庄回来,他己经决定自己打造一批兵器,接下来是兵器种类的选择问题,无论是从实战还是从自己的财务情况出发,他都必须先理清这个思路。

戚爷爷曾言过斧、钺、锤、戈、戟、钩镰等胆大艺精者可用,用于独马冲杀敌阵,却不可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至于镋钯、大棒与线枪几样多用于马上,所以这些王动暂时都不考虑。

最后王动选定的是腰刀,长枪,盾牌,火铳几种兵器,这样经济实惠,而且长短并用,防守兼备,当可出入作战。

远程兵器王动抛弃了弓箭,改而选用火铳,不是因为弓箭不犀利,而是制造购买成本太过高昂,而且合格的弓箭手也太难练,没有几年时间很难见到成效,王动没有这样的时间。

火铳手的训练简单,一把火铳也相对便宜,使用火器也是未来历史的潮流,王动没理由不选用火铳。

王动现在手上有十一把三眼铳,不过他内心渴望的是拥有鸟铳,三眼铳有效杀伤力也就在二十余步,而鸟铳则远得多,一把精良的鸟铳有效杀伤力可在八十步。

戚爷爷曾赞鸟铳为临阵第一利器,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历史上戚家军训练鸟铳手,向在八十步立五尺高木牌一块,鸟铳手三发一中,十发七中方为艺精。

不过鸟铳制造的工艺复杂,对制铳工匠的手艺要求颇高,因此要找一些好的工匠来。如果堡内有制造鸟铳的工匠,以后三眼铳王动将慢慢不再使用。

王动目前有缴获自后金军的大刀长枪一批,还有从董家庄买来的长枪,二者以后都要打造,只是困于财力,只得慢慢再说了。

舜乡堡内有一批匠户,世代都是打制兵器,想必内中有人会制造鸟铳,王动派韩朝与齐天良前往,希望能通过舜乡堡的百户杜恭搞几个工匠过来。王动知道杜恭性情贪婪好货,临行时给了韩朝一些银子,让他到舜乡堡后备下一份厚礼。

王动准备兵器训练军卒,韩仲几人当然双手赞同,只有韩朝对王动准备打制鸟铳有些疑惑,不过他没说什么,领了王动的任务后就随齐天良到舜乡堡而去。

……

几天后韩朝二人回来,带回了六、七个工匠,其中一个还是匠头,听他言自己精通鸟铳的打制。

此时这几个人站在王动的面前,无不是粗手粗脚,满面风霜,身上的棉袄破破烂烂,只是不时跺脚哈着白气,这天气实在太冷了。王动看他们脸都冻得青紫,便让他们先下去饮用热水。

等他们缓过气来后,王动才招他们过来说话。

那匠头叫李茂森,年在四十五、六,身材甚是粗壮,不过脸上却是神情精明,王动问他可是会打制鸟铳。

李茂森道:“回大人,不是小的夸口,当年小的在卫城军器局中,论起打制兵器火铳,那也是数一数二,就算到了千户所后,这手上的技艺也没有落下。”

王动看他脸上似在回忆,神情又是骄傲又是痛恨,他原来是在保安卫城,最后怎么会跑到这舜乡堡来?想必这其中有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过这不是王动关心的,他顺口问了他些制造鸟铳的知识。

李茂森一一答了,他道:“大人,造鸟铳,以六斤为妙,只是耗铁甚多,四十斤毛铁,最后只炼到七、八斤精铁,所费不小。”

依他估算,加上铁价,炭价,工匠的工钱食粮,还有其它的耗费等,一根鸟铳的成本在三到五两,所需不是一笔小数目。

王动点了点头,他看过历史上相关记载,这李茂森的估算跟他差不多,这倒是个实诚的人。不过王动只关心鸟铳的质量,历史上很多明军使用鸟铳炸膛,造成军士对使用鸟铳有一种畏惧,王动不能拿自己部下的生命去开玩笑。

对王动的忧虑,李茂森道:“大人,鸟铳之所以炸损,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们在制造时取巧,粗细薄厚不均,特别是在铳管的焊接上,许多工匠技艺不足,造成鸟铳炸镗。不过小的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只要大人材料充足,小的便可以为大人造出精良的火铳来。”

王动点了点头,他当然不可能凭李茂森一面之词便放心于他,历史上大明对鸟铳的质量要求其实很严格,不论工部还是各地卫所,他们造出军器都要注明某部、某卫、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样,事后还需造册,以便随时查考。不过就算这么多规定,大明军器的质量却是有目共睹。

当然,大明军器质量之所以低下,也跟官场的腐败与糟糕的匠户制度有关,这事王动当然没有必要提。

他道:“李匠头你这样说是最好不过,不过我们还须立下典章,今后你们便留在堡内,每月食粮工钱不会少于你,今后你们每造出一只合格鸟铳,我都会给你们奖励,如有不合格,便要扣去你们相应月粮以充材料耗损,如有造成军士损伤,还要加以处罚。”

李茂森一咬牙道:“好,就依大人这么说。”

李茂森来靖边堡之前,己听齐天良吹得天花乱坠,说只要到了靖边堡,肯定会每日衣食充足,天天吃饱,眼下他们这些工匠在舜乡堡每日饥寒交迫,这年景能找个吃饱饭的地方不易,李茂森相信自己的技艺会让王动信服。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以后李茂森几人就留在靖边堡内了,王动忽然想起一事,他道:“对了,李匠头,除了火绳引燃的鸟铳外,你们可会制造那种转轮火铳或是击发火铳?”

王动将自己说的那两种火铳大致描绘了一番,他说的便是历史上的转轮式燧发枪与击发式燧发枪。

那转轮燧发枪约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是用齿轮发条摩擦燧石生火而点燃火药。那击发式燧发枪则是出现在十七世纪初中期,由击锤撞击燧石起火,在今后的几百年中非常流行。王动自然也想拥有这样的利器。

李茂森想了半天,他虽然奇怪王动怎么会想到这样的鸟铳,不过他最后还是摇了摇头,道:“惭愧,大人所说火器,小的实在不知,还要仔细思量才是。”

王动点了点头,舜乡堡毕竟是个小地方,也不可能出现多么高深的火器人才,是自己心急了。

随后李茂森几人被安排下去,王动给他们每人一间居房,还为他们专门选定了一个场所作为兵器作坊。

李茂森几人欢喜地去了,一路上还好奇地打量这处新建屯堡。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