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文章节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完整版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叶轩魏忠贤,是网络作者“昆吾”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全文章节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过了几息之后,崇祯轻声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孙承宗不可出任……”
“别跟朕说废话,你推选一位再说!”
崇祯打断了内阁辅臣施凤来的话:“其他人也一样,别指责别人不行,要么你们廷推一位,或者毛遂自荐也行,朕只要结果。”
既然皇帝发话了,众大臣也开始讨论了起来。
虽然三边总督这个职位是个烫手的山芋,但那也是位总督,封疆大吏。
赈灾做的好,那将平步青云,直入内阁。
办不好,那就是脑袋搬家,遗臭万年了。
从目前认知看,国库空虚,办砸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但这是新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势必会全力支持的,所以,综合来看,好坏各一半。
足足讨论了一刻钟的时间,大臣们从开始的低声细语,到最后激烈争吵了起来,谁都说服不了谁,各方都想争取自己阵营的人。
崇祯听的有些头疼,随即站了起来:“朕有些事情要处理,你们继续廷议,什么时间出结果什么时间退朝,王承恩,你在这里看着,有结果通报。”
说完崇祯下了平台出了皇极殿,回到东暖阁后,看着方正化低声道:“方正化,给朕弄些点心来。”
片刻后,方正华端着几盘糕点放在了崇祯面前,崇祯一口糕点一口茶,吃的那叫一个舒坦。
而皇极殿内,群臣对视了一眼,皆是叹了口气。
皇帝的举动已经很明显了,要么选孙承宗,要么选袁可立,
不是这两个中的一个,你们就老实在皇极殿内待着,饿不饿你们自己看。
施凤来看了看众人:“诸位,选孙承宗的站右边,选袁可立的站左边,有意见的站中间,哪方人数多就选哪方,王中官做个见证,如何?”
“陛下,王中官让奴婢来回话,皇极殿廷议有结果了。”
“一帮滑头!”
一盘糕点还没吃完,一位随侍的小太监就到了东暖阁,崇祯低骂了一声。
“去告诉王承恩,就说朕在忙,让朝臣们等一会儿!”
崇祯说完,将手中的糕点吃完,然后端起两个装有糕点的盘子塞给了一边候着的方正化。
“你们几个先吃点糕点垫垫肚子,朕睡会儿,晾一晾他们。”
说完便走到一边的软塌上躺了下去。
方正化端着盘子哭笑不得,这会儿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不吃吧,这会儿又好饿,糕点又很香,吃吧,在东暖阁内吃东西,这要是传出去了非得被那帮御史给喷死。
看着几位徒弟的眼神,方正化没好气的瞪了一眼,随即朝着崇祯叩拜了下去,心中满满的感动。
起身到了暖阁外,低声笑骂道:“换班去吃,每人一盏茶的时间。”
东暖阁内,崇祯轻微的鼾声响起。
而皇极殿内的群臣们则心中都在吐槽着崇祯。
神特么的处理正事,满朝的朝臣都在皇极殿,您能处理啥正事?
从早上上朝开始到现在,先是陕西灾情的事情,然后又去国子监忙活了个把时辰,现在又回来商议赈灾的事情,这会儿早就过了午膳的时间了。
别说吃饭了,茶都没来的及喝一口,这会儿又饿又渴,这都好说,可内急这事可没法忍。
“王中官,我们能不能去出恭一下。”
“随便,不过咱家可告诉你,陛下随时可能来,今日陛下……”
下面的话王承恩没有说,那意思很明显,陛下今天杀了不少人,你要是想死你就去。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若是遇到水灾、旱灾、蝗灾等等的,能一日三顿粥都是奢侈,更别提朝廷重税和士绅官吏的层层盘剥了。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百姓有更多的田地,产量不够,那就田地地数量来凑。
人均两亩不够,那就三亩、五亩,甚至十亩。
这话说着简单,但真要实施起来,困难无比。
大明王朝两百余年,历经十五位帝王,也只有太祖的洪武年间和万历年间搞清楚了全国有多少的田地的数量,足可见清理田地数量这项工程的难度。
涉及到宗室皇族、士绅地主的利益,必须得掌控强有力的兵权,这样才能防住他们暴动。
分田目前做不到,但他可以引进产量高的作物,例如土豆和红薯。
后世史书记载的很清楚,土豆是万历年元年进入大明,而红薯是1593年由陈振龙引入大明王朝的。
“土豆是谁推广的来着?”
崇祯皱着眉头努力的回忆着脑海中的资料,回忆了好一会儿,他没有想起来土豆是谁推广的。
“算了,让宋应星来做吧!”
崇祯放弃了回想,直接点名了。
他穿越来的时候,就想着找宋应星和陈振龙了,但想着现在的天气和两种作物的特性,无论南北方都种不出来。
其次是想等掌握了兵权后,解决了党争问题后,搞到钱和田地后再让二人来的,但没想到现在被逼着提前让二人来了。
“皇爷,奴婢记得京官中,没有叫宋应星的人!”
听王承恩低声回应,崇祯笑了笑,没有解释。
若是连王承恩都听说过这二人,那才叫是奇了怪了。
这二人在大明王朝可能不太响亮,可在后世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而陈振龙则是中国引种红薯第一人,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让李若涟进来!”
片刻后,李若涟就进来了。
“李若涟,你安排两队人马,去江西奉新县找一个叫宋应星的人,此人应该是位举人,
另外去福州府长乐县找一个叫陈振龙的人,此人中过秀才,后来欺弃儒从商了。”
“去的时候,都客气一些,这二人用的好,能影响大明的国运,务必安全的护送到北京。”
崇祯重点的嘱咐了一下。
这让王承恩、方正化、李若涟三人心神如遭雷击,他们从未见皇帝如此郑重的嘱咐一件事情,连去忠州宣秦良玉都没有如此待遇。
李若涟迟疑了一下,道:“陛下,如此重要,臣想亲自去一趟,确保万无一失。”
“不行,你还有另外的事情要做,让王国兴他们去吧。”
崇祯直接就回绝了,无论是去江西还是去福州,都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事情,一来一回至少得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而且两人来了一时半会儿也搞不出来,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秦良玉还有一个月就入京了,一旦入京,就是整顿锦衣卫的时候,也就是去查抄八大晋商的时候。
将八大晋商抄了,至少能抄出数万石粮食,缓解陕西灾情,到时候再从江南买些米,省着点,能撑到红薯和土豆收获的时候。
查抄八大晋商,除了李若涟,其他人他不放心。
“去安排吧!”
李若涟离去后,崇祯的暴怒的心缓解了许多,现在就等查探消息的方稳回来确定具体情况了。
忙到现在,天色已晚,崇祯用完膳后嘱咐道:“大伴,方稳什么时间回来,就什么时间叫醒朕!”
嘱咐完,倒头便睡。
第二天早上,还在迷糊中的崇祯被王承恩叫醒。
一刻钟后,崇祯洗漱完后看见了风尘仆仆的方稳:“方稳,辛苦你了,你把打探的消息具体的说说。”
“大伴,赐座!”
“奴婢叩谢陛下!”
方稳谢完恩后,便道:“皇爷,奴婢在陕西境内查探了一翻,蒲城、白水、泾州、富平、淳化、三元等地皆有叛军,
主要原因是大旱,颗粒无收,官府有摊派各种杂税,百姓忍受不z了才有了造反。”
“不是叛军,是民变,记住了!”
崇祯忍不住打断了方稳的话:“你继续说!”
“皇爷,十六处民变中,以白水尤为严重,白水的民变首领叫王二,聚集数百人攻破县城,诛杀了知县,然后退至白水洛河以北,现在已经将聚集了近六千人。”
“这些人中,骨干力量是叛卒、响马、驿卒、逃卒,约占了一成,余者皆是饥民、难民。”
“其余各处,都是数百人到千人不等。”
这一刻,崇祯脸色终于变了,他知道严重,但没有想到已经到了这等地步了。
这些人合在一起接近两万人了,即便大部分是难民,两万人也足够府军喝一壶了。
况且,现在内地的府军战斗力真的能扛的住吗?
“方稳,你先下去休息吧!”
待方稳走后,崇祯揉了揉太阳穴,然后起身朝着皇极殿而去,眼中杀意毕露。
他倒是要看看这群素位尸餐的朝臣们怎么解释,解释不了就不要怪他举起屠刀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说完后,退至一边,眼观鼻鼻观心。
“陛下,臣有事启奏。”
崇祯瞅了一眼,竟然是右佥督御史毛羽健。
“准奏!”
“陛下,臣调查我朝驿站实情后,请陛下裁撤驿站。”
“理由有三,其一,驿站日益腐化,已经失去了原本职能,且驿卒逃离严重,已然无法正常运转;
其二、目前驿站两千三百六十六座,驿卒近十万人,开支极大,裁撤后费用可转用做辽东军饷;
其三,裁撤后,可以将驿站的劳役编派给农户去承担,增加杂役。”
听闻毛羽健的话,崇祯脑海中如同惊雷响起。
毛羽健这个人名他没有印象,但裁撤驿站这件事情却是有历史记载。
李自成为啥会造反,就是因为崇祯裁撤了驿站。
在银川做驿卒的他失业了,又欠了外债,结果这货竟然杀了债主,紧接着媳妇与同村人通奸,他又杀了媳妇,无奈之下只能出逃。
逃到甘州参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因为军饷的事情,他又把提拔他的王国给杀了,然后就造反了。
从整个时间的发展来看,失业是李自成造反的导火索。
抛开失业看,从李自成所干的事看,骨子里就是个不安分的主,没有失业的事,后面估计也会因为其他事情造反。
“陛下,臣附议!”
兵科给事中刘懋也出班赞成御史毛羽健的提议。
“毛健羽,朕问你,你是何官职?”
毛健羽愣了一下,搞不清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也立刻道:“回陛下,臣是右佥督御史。”
“你还知道你是右佥督御史,你可知道自己的职责?”
“回陛下,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砰!
从朝会开始一直平静的崇祯,猛然拍了一下龙椅,猛然站了起来:“那裁撤驿站这种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
郭允厚笑的嘴都合不拢了:“陛下圣明,支撑到明年秋收措措有余了,还能多出数十万两。”
“哈哈,朕也没有想到我大明的百姓会在这个时候慷慨解囊,解了我们燃眉之急!”
听着崇祯的大笑,郭允厚内心很想告诉崇祯:陛下,你这演技不行呀,全城的商贾士绅都猜出这是您的手笔了,您还在这里装。
但甭管咋说,这一百五十万两的真金白银是入了太仓库了。
待郭允厚走后,崇祯再次看了一眼汇总的数据,嘴角都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
一百五十万两白银,那就是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加上之前的一百万石,两百五十万石粮食,足够灾民坚持到明年八月份。
到时候土豆和红薯有了收成,陕西灾情就算是彻底的化解了。
在加上修建的密集的水库,以后即便是有灾情,也不会再有今年这么严重了。
可惜这种薅羊毛的事情,做一次还行,因为前朝并没有人这么干过,以后再想薅这种方法就不太见效了。
但话又说回来,等白杆兵进京,将八大晋商给抄家灭族了,几千万两白银再加上原本的赋税,支撑三年是足够了。
三年的时间,他足以将所有事情都铺开了,钱就源源不断的来了。
“大伴、方正化,你说朕该给阮康文赏点什么?”
“这……”
方正化迟疑了一下:“皇爷已经答应了等朝局稳定后,九大边军所需部分衣物面料都将从他们那里采购,这已经算是天大的恩赐了,现……”
崇祯摆了摆手:“账不是这么算的,交易归交易,但现在北京城中民心高涨,再给点奖励会让百姓们更开心,因为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以后若是还可以玩这么一手,有这次的封赏在,他们还会再捐的!”
“这样吧,捐款的所有人中,随机抽五十人,只要家中出了秀才,朕都给他们一个进入国子监的名额,这个名额不占用每年州县推送的名额。”
“至于阮康文,就给个织染所大使吧,不入班!”
方正化迟疑了一下:“皇爷,若是如此,为什么不多给几个贡生的名额,反正国子监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崇祯摆了摆手:“物以稀为贵,轻易得到的不会念着你的好的!”
“还有一句话你说错了,通过这个方式进入国子监的,比其他贡生有优先的机会,
虽然朕不说,但吏部在任用官员的时候一定会以他们为先,这群人揣摩的朕的心思已经炉火纯青了!”
“去找王体乾,即刻传旨,一定要在当众场合宣读。”
“告诉负责抽名额的人,想办法倾向平民,士绅勋贵少一些。”
方正化领旨后直奔司礼监。
这种低级别封赏崇祯可以直接下圣旨,内阁和司礼监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备份就是了。
一个时辰后,翰林承旨的一名官吏在两名太监和十数名锦衣卫的陪同下到了坊市。
围观的和排队等着捐银的人看着这一队人的架势,好奇心大起。
“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接旨!”
翰林承旨的官员高喝一声,正来回巡视的阮康文骤然听见让他接旨的声音,先是一愣,随即猛然跪了下去,围观的群众也跟着跪了下去。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新帝登基,恰逢陕西遭遇旱灾,饿殍千里,朕心忧如焚,调粮遣将,唯恐陕西百姓不能自足,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心怀天下,捐银十万两帮助百姓渡难关,朕甚嘉之,特晋封为织造所大使,另,赐国子监贡生名额一位,钦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