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星辰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畅读佳作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

畅读佳作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

王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网文大咖“王动”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王动谢秀娘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主角:王动谢秀娘   更新:2024-04-23 09:2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佳作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由网络作家“王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网文大咖“王动”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王动谢秀娘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畅读佳作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精彩片段


在董家庄内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王动几人赶着牛,带着军户们回往靖边墩而去。

几人神情都很高兴,此行虽然收获小,但也总算是打开了第一步。

那些被划拨给王动的军户们个个拖家带口,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跟在王动几人身后,各人神情间都有些忐忑不安,换新东家了,不知道未来命运会怎么样。

王动的名声他们是听过的,他们杀鞑子很厉害,不过往往这样的人,性情就越凶暴,他会善待大伙吗?听说此行是到靖边堡去屯田,未来前景又会如何?

众军户各样心思,众人一路赶路,午时,一行人到了靖边墩面前,齐天良高声叫军户们注意避开壕堑旁几个暗藏的塌窖陷阱。这时吊桥与墩门打开,杨通与妻刘氏,齐天良妻陶氏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

此时各人己是饥肠辘辘,王动高声吩咐两个妇人:“杨家嫂子,齐家嫂子,你们快去煮一些粥出来,给新来的兄弟们充充饥!”

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粥要煮得稠一些。”

两个妇人高声应了一声,转身回墩去煮粥了。

听到王动的话,军户们一阵骚动,看来新东家的心肠不错,与他让人畏惧的外貌不合,各人心中涌起希望,看来此行也不会那么差,各人按户各找地方温顺坐下,只是轻声议论一声。

王动打量那些军户,这十户军户中,连家小在内,共有口四十多人的样子,男女各占一半,放眼望去,无不是衣衫褴褛,人虚体弱,可能只有七、八个会显得壮实些的年轻人。而一些缩在父母旁的孩童,更是头发蓬乱,面黄肌瘦,身上衣裳破如麻袋,只是用畏惧的目光打量着人高马大的王动几人,又好奇地看向眼前高大的靖边墩。

前几日己是过了霜降,天气越发寒冷,这些军户身上的皮袄毡帽到处是破洞,寒风吹来,很多人都是发抖起来。一些男丁还好,他们身旁的妇人小孩更是不堪。

看着眼前这些人,王动叹了口气,这些哪是大明军人,分明是一群大明丐帮啊,自己靖边墩七人,虽也是穿得破破烂烂,不过显然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比他们强太多了。看来以后得花一些时间为他们调养身体啊。

等待中,刘氏与陶氏终于吃力地各端一大口锅出来,锅内腾腾的冒着热气,远远的一股米粥的香味飘了过来。

军户们一阵骚动,个个都是使劲地伸脖子往那边看,特别是那些孩童,更是使劲地唵着口水。

刘氏与陶氏二人亲热地招呼起来:“喝粥啦,大伙都将碗筷拿过来喝粥啦。”

军户们纷纷从自己行李中找出碗筷,有王动等人在前,他们不敢拥挤争抢,按着家口,一个个拿着碗上来排队领粥,排在后面的只是不断的探头探脑,非常焦急的等待。

刘氏与陶氏不断招呼着那些军户,特别是陶氏,神情间更是亲热,有新人来了,看在自己是靖边墩老人的份上,至少王头会将那些妇人们交给自己指挥吧?

她一边用勺子为各人舀粥,一边大声道:“大伙喝着粥,可不要忘了总旗王大人的恩德啊。”

众军户只是没口子的答应,一边各找地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碗中的粥香甜浓稠,都是纯正的米粥,决对没有添加野菜树皮之类的,过久了糠菜度日的日子,喝着这么好的米粥,很多人都是流下泪来。

……

王动几人也是一起喝粥,几人毫不顾忌形象地在墩外席地而坐,王动喝了六碗粥后,拍拍肚子站起来,韩朝几人也是随后停了碗,再看那些军户,他们各人喝了一些粥后,精神气都好多了。

王动让韩朝招呼军户们过来,杨通也是大囔道:“总旗大人训话了,大伙儿都快些安静。”

王动走到那些人面前,看着这些人,王动也感觉到压力,以后他们的衣食生存就要靠自己来维系,自己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注视了这些军户良久,王动开口朗声道:“昨日管队张大人将你们划拨于我,以后你们都在我的堡内屯田,我王动在这里说一句,以后都是一堡的兄弟,我王动当一视同仁,决不会亏待你们。”

底下半响没有言语,很多人都是麻木地听着,正要冷场的时候,底下一个年轻人低低的在后面说了一声:“王大人说让小的们来堡内屯田,不知大人要小的如何做?”

王动赞了一声,道:“这位兄弟问得好,王动不才,奉防守大人及管队大人之令屯田,以后我们都在这董房河边开垦荒地,事后每人都会分下田地,还有耕牛种籽等物,防守大人己向我保证过,屯堡只管放手去做,将来开垦出来的田地,决对不会有人徵扰,大伙只管安心屯种便是。”

听到王动的话,底下各人一阵骚动,显然防守官许忠俊的保证,对这些人还是有说服力的,而且到时不但有田地,还有耕牛种籽等物分发,对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又有一人问道:“不知小的们将来要纳粮多少,耕牛种籽等物将来小的们要偿还吗?”

王动大声道:“明人不说暗话,眼下大伙一起开垦土地,兴修水利,这些财帛都是我出,而且考虑到大家的口粮不多,以后每日的工食也是由我来付给。将来等米麦成熟,第一年,我给大家免征税粮。第二年,每亩屯田征粮一斗,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银。第三年,每亩屯田征粮两斗,此后永为成例,不再另生加派。我王动说话算话,当日我与甲长钟大用言明前往击杀鞑子,事后我果然去了,搏命撕杀后,才有了现在的官位职务!杀鞑子是如此,在屯田方面,我同样也是如此!”

听了王动爽直的话,众人都是相互而视,个个心动,王动话说得直,第二年起就要征粮,反给他们真实可信的感觉,王动的话比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上官们有说服力多了。如果真如王动所说,第三年后便不再加派,那每亩征粮两斗各人是完全承受得起的,这只是明初军户们的纳粮份额,虽比明面上的民户租重,但在眼下这种年景,这种负担己经算是很轻了。

话后,虽有一些人还是疑虑不安,不过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涌起希望,如王动所说,希望将来能过上太平安定的日子吧。

安抚训话后,王动吩咐将从董家庄内带来的牛赶回墩内去喂养,那些锄头等物也一样拿进去。杨通为王动将墩内那张唯一的椅子搬了出来,王动坐在椅上开始为军户们登记文册,可惜没有桌子,只能拿块木板垫在腿上写了。

王动书写毛笔字繁体字并不是问题,他挥笔而就,将这十户人依各人军户帖一一登记,各户年籍、从军脚色、贯址、家口,男妇,成丁等一一备注,并开具正副两本文册。

最后统计,十户军户,总有男妇四十五口,其中男子二十二口,成丁十八口,不成丁四口。妇女二十三口,十三岁以上的壮女十五口,十三岁以下的幼女八口。另还有各户带来的随身事产也是一一登记。

忙完后王动松了口气,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脚,许久没有摸笔了,才登记十户人家,就感觉到有些劳累。

他心下暗叹了一口气,以后墩内事务繁多,难道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特别是这种文书工作。

可惜现在墩内除了他,还有齐天良识几个字,能算点数外,余者韩朝兄弟与杨通,还有两个妇人都是连自己名字不会写的正统文盲。除了自己亲力亲为还真没办法,不过以后随着屯堡的发展,案牍文书事务越来越多,看来以后得招个书吏了。

那些军户见王动竟可以流利书写文册,也是暗暗诧异,各人脸上都是露出了佩服的神情,这王总旗上马可以杀贼,下马可以舞墨,还真是文武双全,各人内心不由都对王动增添了几分信心。在这大明就是如此,能读书识字的人总是让人佩服的。

王动忙完后,让韩朝兄弟几人为那些军户安排住的地方,这么多人墩内肯定住不下,暂时也没有营房安排,只能先让他们沿着墩旁撘些茅屋,暂时居住。

北地流民向有在野外建盖地窝子的习惯,在地上刨个坑,找些石头树枝在周边垒个小墙,然后在顶上搭一些茅草便可成房屋了,这种建筑简单有效,不需什么原料,听闻传自塞外胡人,只要有一定的柴草碳木,便可很好地抵御严寒。

韩朝几人指挥那些新居民在墩外搭建地窝子,这方面,王动当然没有韩朝等人懂,他只是要求那些新居民搭建地窝子时要排列有序,而且方便时也要集中到一个茅坑内,不可乱撒乱排,尽量注意卫生。

可以看出,韩朝很有指挥能力的样子,王动看这兄弟二人来历神秘,似乎很有故事,不过王动当然不会去过问他的隐私。

到了晚上,一个个地窝子己经具备雏形,一堆堆的柴火燃起来,加上小孩的玩闹笑声,给靖边墩外增添了许多生气。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王动与韩仲赶着牛,二人将犁具与锄头放在牛身上,赶牛骑马慢慢往回走。

路上,韩仲提起刚才那小校之事,想到妙处,不由嘿嘿笑了起来,先前他一直在大门外面,正与那小校大眼瞪小眼时,一个身着百户官服的人从官厅内出来,不由分说,指着那小校便是一阵臭骂,最后还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当时那小校脸都绿了。

加上旁边的韩仲一直看他的笑话,那小校可说是又羞又怒,想到这里,韩仲的心内就格外快活。

韩仲问王动道:“王头,那百户打那厮是你使的招吧,您用了个什么计谋,让那百户都是帮向着你?”

王动笑骂了他一句:“嘴多,快赶路吧。”

韩仲裂开嘴傻笑起来,王动笑了笑,这种事情只是小插曲,不再值得自己多费心神,还是将牛与农具取回去,尽快开始屯堡的工作才是正理。

牛走得慢,二人也只得骑马慢慢走,时近傍晚,二人才走到靖边墩外。

此时墩外十户人家建的地窝子己经象模象样,见王动回来,一旁指手划脚不停的杨通忙迎了过来,他一边殷勤地问王动可是辛苦,一边勤快地将牛赶回墩内去,嘴上还说着王头就是厉害,一出马,又讨回了不少物什。

王动也是舒了口气,看眼下墩内己有了九头牛,再多就装不下了,看来还得在外面修建一个牛栏。

问起韩朝与齐天良,二人还没有回来。今早王动与韩仲去舜乡堡时,二人随后也去了保安州城,临行时,二人从军户中挑了几个青壮同往,那些军户新来乍到,为表忠心,自然是踊跃前往。

想必等二人回来时又会带回一些牛与物质,趁他们没回来,正好在外面先修建一个牛栏,这个任务自然是交给杨通,一时间杨通又是呼喝指挥那些军户在外面修建牛栏。

三日后中午,在简陋的牛栏修建好后,韩朝,齐天良二人也从州城回来。

二人除了带回大量的耕牛农具米面外,同行的,竟还有众多的人口。当日二人去州城时,只带了六个年轻人同往,眼下回来,竟多了二十余人。看这些人,个个衣衫破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是拖家带口,或是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一些青壮点的年轻人,则是帮忙挑米赶牛。

看他们样子,竟是一群流民。

王动又惊又喜,问起韩朝二人,原来他们此行去保安州城,除买回各样的物质外,还随便在州城招募了五、六户的流民前来,而且还在州城内请人贴了告示,告知靖边堡这边需要屯户。

遗憾的是,当时保安州城的流民不少,听说这边招人,很多人都是心动,不过随后听说屯户都要加入军户,大部分人又打了退堂鼓。最后只有这五户人家愿意前来。

不过这己经是意外之喜了,王动吩咐将物质搬入墩内。

看样子东西不少,除了十头牛,几十袋米面外,此外各样的簸箕、扁担、箩筐、锄头、犁头、犁架、牛轭、晒席等物也是堆了满地。这些物什除了耕牛就存于外面的牛栏外,余者都是堆入墩内的仓库内。

新来的几户流民不安地站在一旁,王动安抚了他们一阵,吩咐两个妇人为他们煮粥,然后又让杨通指挥他们去撘建地窝子,就在那十户军户的对面,两边相对,等于留出一条街道。

喝着香甜的米粥,又马上亲手为自己建盖安住的地方,这几户流民都是心安下来。先前的十户军户己是以老人自居了,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新来的几户居民更为放心。

虽说做军户苦,但总比饿死强吧,看起来那王大人似乎心肠很好的样子,或许自己可以在这里生活得更好。

……

王动将韩朝与齐天良二人招入墩内,问他们此行详情。

齐天良拿出一张清单,上面弯弯扭扭的写着字,详细列表购买的物质,单价多少,花用银钱多少,所余多少等等。

齐天良道:“小的们前往州城后,顾不得歇息,便前往米店牛行买牛买米,最后依王头吩咐,共买了十头壮牛,十石米,十副犁,另外一些干活的箩筐、锄头等物也是买了不少。”

他谈起此行的见闻,有些恨恨地道:“本来可以买更多的,无奈物价腾贵,只能买这些了。”

王动看着清单,齐天良在一旁解说,那十石米是在一家名为万胜和的米行买的,州城内几家米店他们都跑过了,就算这家米行价钱最公道。不过话虽如此,一斗米也要五钱的银子,一石米就要五两银子,买十石米便花去了五十两的银子。

王动眉头暗皱,大明富足时,一两银子可以买米两石,就是在平常年景,一般一石米也只要一两银子,现在米价虽有回落,但仍是这么贵,竟要五两银子一石,实在是离谱了。

还有牛,是二人在一家名为义和昌的牛行买的,韩朝二人到处打听过了,州城内的大牛价格普遍都要在八两多一头,小牛也要五两多一头,买十头牛,己经算是打了折扣了,也是花去了八十两银子。

王动记得明初明中牛价一头不过三两银子,万历时一头牛价也只在五两多,现在一头大牛竟要八两多,牛价彪升得如此厉害。

齐天良继续解说,他们买了牛与米后,又到一家打铁店内买了锄头,铁耙,犁头、犁壁等。此外又跑到竹器店去买了簸箕、扁担、箩筐等物,都是比往年贵了不少。

加上他们这些天的吃用等,等他们回来时,身上银钱己经所剩无几了。

齐天良不住大骂各样物价之贵,骂那些奸商趁机哄抬物价,连今年木炭都比往年贵了不少,他们买了一百多斤的木炭回来,竟用了一两多的银子,放在往常,这些木炭只要五钱银子。

王动半响无语,盘算一百多两银子就没了,不由也恨恨骂了一声:“这些奸商,抢钱啊。”

齐天良回来时,还跑了一家木器店,为王动买了一套的桌椅台凳回来,倒让王动有些惊讶。

不过随后齐天良谈起了一件趣事,让王动也是起了好奇之心。

齐天良看着韩朝嘿嘿而笑,他道:“那日在万胜和买米时,那个米店的掌柜是个女的,听闻还是个寡妇,我看她对韩兄弟很有好感的样子,不时偷偷打量,还向我问起了韩兄弟的状况。我打听过了,她卖米给我们时,店内的米价比其它米店便宜了两分,我看这其中不乏韩兄弟的功劳,说不定以后我们墩内没米时,还可以到她店内去赊些米吃。”

他大笑道:“或者韩兄弟干脆出马,使些美男计,将那女掌柜迷上,就连赊欠都不用了。”

“哦。”

王动也是意动,他看向韩朝道:“老韩,这也是一个法子,值得试试。”

韩朝早没了沉稳的样子,他涨红了脸,只是道:“王头,您就不要消遣小的了。”

王动遗憾地叹了口气,韩朝不愿意出卖自己的色相,那只有自己的腰包大出水了。

……

此后几天,王动一边继续招集人口,一边准备物质。或许是王动在董家庄,舜乡堡与保安州城的告示宣传起作用,几天内,陆续有一些军户流民到靖边墩外要求加入。

随着人户渐多,王动感觉到书吏的重要,他又去了一趟董家庄堡。

两天后。

“学生钟荣,见过总旗大人。”

王动面前,是一个穿着绿袍盘领小吏服饰的人,这人年在四十多岁,身材高瘦,胡须稀疏,脸色有着营养不良的青黄,神情中有一股掩不住的沧桑与疲倦之意,身上的衣袍也是非常沉旧,还露出几处补丁。

他施了礼,就是静静站在那里,这人就是前几日王动从董家庄要来的书吏,名叫钟荣就是。董家庄内有小吏三人,一个司吏,两个攒典,钟荣就是其中的攒典之一。

大明吏员分为攒典、司吏、典吏、令吏几等,攒典就是吏之最末等。在大明,吏员升迁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一路顺利,做攒典年满三年后才可以升为司吏,再三年才是典吏,又三年才是吏之最上等令吏,而令吏仍是不入流的小官。大明官吏升迁之难,可见一斑。

大明卫所各堡的吏员虽是受卫所经历司管辖,不过他们的考评却是要看各堡掌印官的评说,这给吏员们的升迁又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而且他们的俸米也是由各堡支给,每月几斗米,还经常拖欠,所以明末各卫所的吏员逃亡严重。

这钟荣也是经常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苦日子,加上他在堡内又颇受司吏李朝的排挤,因此在管队官张贵来询问何人愿意到靖边堡去时,钟荣便自告奋勇前来了。

王动在钟荣施礼后,也是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看他虽是形容落魂,倒也是态度不卑不亢,加上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个吏员,能写会算,心中己是起了留他之心。

他站起来微笑道:“王动得先生之助,实为幸事,今后先生就留在墩内,以后每月的俸米,我都会如数支给,决不克扣拖欠。”

他吩咐杨通去在墩内为钟荣找间房先住着,就让他睡原来马名夫妇那间好了,再为他准备一套桌椅。

钟荣随杨通下去了,他是听说过王动大名的,见他一个武夫却也谈吐文雅,不由心下暗暗诧异。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王动几人从南关堡城进入,进关时,守关的军士验看了王动几人的腰牌,低声说了一声:“王动?”

他似乎想起什么,仔细看了王动几眼,才挥手让王动等人进入。

过了关城,前面就是州城的南大门迎恩门

城墙上高高耸立着一座城楼,在城门的附近,还建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政教坊”三个大字。

保安城内坊表众多,象这类牌坊,到处都是。

进城的人流众多,特别是运粮进城纳粮的民户们。王动几人也随之进入州城的南街内。

比起靖边堡,董家庄,舜乡堡几地,保安州城内自然是繁华许多,青石板街道两旁尽是酒店、客栈、杂货之类的招牌,还多了许多在各堡看不到的亮丽女子,让一干土包子看得目不暇给。

不过街道到处是流民及乞丐,又提醒着现在的不太平。

保安州城内分两隅六坊,建有东、西、南三条大街。那保安州治是在城巽隅,备荒仓也同样是在州治内。几人之中,高史银倒是对州城最为熟悉,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往那保安州治方向而去。

到了南街与东街的交汇口,街口搭着一座大市坊,上面写着“承恩坊”三个大字。在街的对面,还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鼓楼,当地人称为文昌阁,楼高近三十米,站在楼上,可以看到整个保安州城的情况。

韩朝、韩仲、钟调阳三人都是看着这鼓楼,王动也是赞叹不已,高史银得意地道:“这文昌阁专门打更报时,不过里面新开了一家酒楼,酒菜的味道不错,大人,等事情办完后,小的请你们在里面喝一杯。”

韩仲很是高兴,他叫道:“高蛮了,这话可是你说的。”

高史银瞪起了眼珠子:“我老高还会骗你们不成?”

他们几人高兴地商议等会吃什么,王动则是被旁边一阵说话声吸引了注意力。

却是旁边一个布店中,一个男子正与店铺的主人讨价还价,两人已是商讨多时。那男子年近五十,脸容清隽,三络长须,戴着四方平定巾,穿着一身的直裰儒衫,虽是沉旧,却浆洗得十分干净,看样子是个文人书生。

他手上拿着一匹布,只是要求店铺主人再便宜点。

那店铺主人有些无奈:“唉,符先生,鄙人这布已经很便宜了,我也是要进价的,您这样还价下来,我就没得赚了。”

那符先生只是微笑道:“店家,再便宜些,符某就将它买下了。”

他声音浑厚,颇有磁音,听着很是悦耳。

那店铺主人已经是口干舌燥,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好吧,看您也是个读书人,这布就再便宜一分银吧,不能再多了。”

那符先生微笑道:“多谢了。”

从衣袋里摸出银钱来,十分仔细的数了,将银钱交给店家后,高兴地拿着布匹走了。

店主人看着那文人离去的身影,叹了一口气道:“这符先生好歹也是我们州学的学正,怎么就这么抠缩呢?”

旁边几个店铺老板道:“老孙啊,你不要在后面偏排人家符先生,符先生可是难得的清廉,从不收受学生们的财货馆金,也不出去润笔赚钱。没了这些来源,他一个州学学正,每月钱米也就是几斗,不仔细些,怎么过日子?”

几人都是叹息。

王动心中一动,符先生,保安州儒学学正?

他记得舜乡堡防守官许忠俊与州儒学学正符名启交好,难道就是眼前这个人?

看到那符先生,王动忽然想到靖边堡孩童的教育问题,眼下堡内年幼的孩童有好几十个,是应该找几个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了。

……

那边韩仲,高史银几人终于商议出等会要吃的东西,看看天色,王动便带着他们来到城东南处的保安州衙面前。

这保安州衙是永乐年间兴建,天长日久,加上古时官不修衙的习俗,此时看上去已颇为沉旧。州衙的前面有一块广场平地,上面的青石地板也是磨损出一块块的坑洼印记。

此时广场上挤满了前来纳银的民众,一些差役提着水火木棍在州衙面前来回巡走着,另有一些民壮拿着刀枪站在不远处巡视。

让钟调阳在后面照料马匹,王动与韩朝、韩仲、高史银几人挤过去观看。

只见州衙的台阶下面,正摆放着几个银柜,在银柜的旁边摆着几张桌子,正有几个小吏拿着银秤,一一按着各解户的户帖文册登记,然后为他们的解银进行称兑,最后发给他们银包,挨个点名将银包投入银柜内,又由一个小吏开出一式两份的单据,各解户就算将自己的税银交纳完了。

王动看出眉目,各民户解银称兑时,那银包约分两种,一种白封,一种红封。似乎贫民小户用白封,绅衿大户用红封。使用红封的,似乎就少了许多的火耗杂费。在场民众,大部分是使用白封,使用红封的很少,拿到红封的大部分都是绅衿大户的管事或是家奴。分取到红封时,这些人都是洋洋得意。

韩朝看了一会,突然在王动身旁低声道:“那银秤有问题。”

王动一凛,随着韩朝的解说看去,果然看出眉目,只见那些小吏在解银称兑时,另一只手似乎轻轻地扫过或是扶捏过手中的银秤,那秤上的银子重量立时少了许多,然后小吏就大声喝骂,面前的解户们目瞪口呆,只得再补交税银。

还有那银秤上的法马似乎也有问题。

小吏秤兑银子时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解户茫然不知,只道自己纳银时确是少了,诚惶诚恐的补上。一些人却知道那些小吏在作弊,却只能忍气吞声,面带苦色,不敢有任何言语。

看着他们的样子,各小吏只是相互窃笑。

吏滑如油,王动心中评估了一句,依他的估算,如果解户们共交纳税银有一百两的,只在这银秤上做手脚,这些官吏便可以侵吞达七、八两之多,如果税银成千上万两,这又是多少?这种现象,想必在大明各地都是普遍存在。

种种盘剥下来,民生越苦,大明的统治,很大部分就是坏在这些底层官吏身上。

……

王动拿出自己的民户贴去纳银,高史银与韩仲立时殷勤上前,挤开几个民户给王动插队,王动正要言语,二人已是挤开,王动只得排上去。周边那些衣衫破烂的民众见几人人高马大的样子,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这时桌前那个登记的小吏忽然离开,随后坐进来了一个中年书吏,王动一看,叫了一声:“祁世叔。”

原来这书吏正是那保安州司吏祁官,年初时,他曾随桑干里里长姜安卖了一些州衙官地给自己。见到王动,祁官也有些惊奇,他满面笑容地道:“原来是王贤侄,贤侄今日来州衙纳粮?”

他神情亲热,年初时,他随姜安卖地给王动,很是得了一些好处,因此对王动很有好感。

王动应了一声,祁官对旁边一个小吏吩咐了一声,那小吏称兑时便不在手上的银秤做手脚,不过随后他又低声道:“贤侄,世叔只能如此了,按例,这接下来的火耗杂银是不能少的。”

火耗杂费向是大明各地官吏衙役的小金库与灰色收入,明初火耗每斗七合,一石七升,到了现在,这些火耗杂费已相当于正税,甚至有些地方更是高出正税数倍。

王动自然知道这火耗杂费关系到州衙许多官吏的好处,祁官虽是一个司吏,却也不敢挑战这样的潜规则,他说道:“小侄明白,不会让世叔难做的。”

不过旁边的韩仲与高史银听后却是大怒,二人正要上前,王动以眼色制止住了他们。

……

解银称兑后,祁官给了王动一个红封银包,在周边民户羡慕的眼神中,王动将银包投了柜,收了单据。

随后他来到祁官的身旁,对他低声道:“祁世叔,有一事还请帮忙。”

说着将一锭银子轻轻放入他的手中,祁官手上轻轻一捏,感觉手中的银子约有一两多,不由眼睛一亮。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