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王动”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王动谢秀娘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主角:王动谢秀娘 更新:2024-05-12 08:40: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的现代都市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畅销巨作》,由网络作家“王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推荐《我在明末守边关》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王动”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王动谢秀娘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这中年男子年在四十多岁,脸容身材富态,穿着圆领的丝绸衣衫,他走进店后就焦急地数落那郑娘子:“为叔才出门几天,你就做下这样的事情,以前你平价卖粮叔叔就不说了,这次又这样,惹恼了大家,小心祸事上门啊。”
那郑娘子低头不语,旁边那少女不服气地道:“姐姐没有做错,现在城内的粮价确是太低了,八钱购进,五两卖出,这也太过份了吧,让老百姓怎么活?”
那中年男子顿了顿足,说道:“这是城内同行公议过的,粮价统一。我的侄女啊,商会有商会的规矩,你这样做,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他担忧地道:“再说了,现在粮行的会长是李家的人,那李家是什么人?祖上曾中过举人,东街那边还有他家的科第坊。他们在保安的势力这么大,我们一个外来户,怎么敢跟他们斗?”
说着他只是叹息,那少女有些慌乱道:“叔叔,那我们该怎么办?”
中年男子叹道:“还能怎么办?赶紧将粮价恢复,然后叔叔卖这张老脸,去向商会同仁解释一下,最后交些罚金吧。不过这已经算是最轻的处罚了,就怕……”
他的眼中忽然闪过恐惧。
郑娘子脸色有些苍白,她低头呆呆不语,半响,她才喃喃说了一声:“难道我们做买卖,就不能好好做么,一定要这样……”
王动坐在一旁听着,他总算明白了古时囤积居奇,低买高卖是什么样子,也见识了这个时代行会规矩的森严与强大的影响力。
他微笑道:“郑娘子诚信经营,王某佩服。”
中年男子此时才注意到王动几人,他疑惑地道:“这几位是?”
郑娘子勉强露出笑容,她道:“叔叔,差点忘了,侄女来给您介绍一下……”
她正要说话,忽然一阵怒喝,接着人声鼎沸,行人闪避。气势汹汹的,几个商人模样的人带着一群壮汉冲了进来,各人手上都是拿着棍棒,将一个店口挤得满满的,那些卖粮的民众都被他们赶走。
为首一个商人喝道:“郑老四,你们万胜和也太过份了,公然提价,可有将商会放在眼里?”
另一商人道:“不错,郑老四,你们万胜和这样做,是在坏我们米店的生计。”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一片愤怒的指责中,那中年男子郑老四只是手忙脚乱,他连连摇手说:“误会,这都是误会,各位请听我解说。”
一个商人道:“不要跟他费话了,将米店给我砸了。”
那群壮汉气势汹汹的就要涌上来,那少女大声尖叫起来。
“轰!”的一声巨响,一张桌子被踢得四分五裂,木屑横飞!
却是高史银跳了出来,一脚将眼前的桌子踢飞。
他怒喝一声,一把抽出自己的腰刀,大声道:“谁敢动手?老子一刀劈了他!”
众人立时一片安静,冲上来的那群汉子也是呆呆地站住。
高史银手上提刀,指着各人恶狠狠地道:“你们这些奸商,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谁敢上前,老子今日就替天行道!”
他身材高大,满脸横肉,加上那招牌似凶狠与残忍的狞笑,看上去分外吓人。
韩朝看了王动一眼,王动点了点头,韩朝、韩仲二人也是跳了起来,二人抽出腰刀,站在高史银身后,只是虎视眈眈地看着众人。
三人身上那种见过战场的杀气让各人都是心惊肉跳,那群汉子都是将身子往外缩,几个商人也是不由咽了下口水,他们色厉内茬的道:“原来是找几个军汉来做帮手,怪不得有持无恐,不过事情没完,郑老四,你们等着。”
他们一群人垂头丧气地去了,街旁围观的人一片欢呼与彩声。
……
那中年男子郑老四满面笑容地过来向王动几人感谢,那少女也是满脸崇拜地看着高史银,让他得意洋洋,趁机问她叫什么名字,那少女羞赧地说了,原来她是郑娘子的三妹,名叫郑晓芸的。
以郑老四的眼力,自然看出王动是几人中的首领,他请教王动的性名。
“小人郑经纶,未知这位军爷高姓大名?”
“王动?”
他沉吟了半晌,惊讶地道:“原来是那位击杀鞑子,剿灭四倾梁匪贼的王总旗?”
王动没想到自己名声传得这么广,微笑道:“正是。”
郑经纶满面笑容地作揖道:“原来真是王总旗,久闻大人之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他吩咐郑娘子道:“侄女,你赶快备下酒菜,叔叔要好好招待王大人他们。”
几人坐下痛饮,郑经纶谈起了自己的米店,原来他们来自山西蔚州,算是晋商的一枝,不过他们本小利薄,当然不能与那些晋商大鄂相比。明末晋商八大家,王家、靳家、范家、梁家、田家、翟家、黄家,均在张家口设有贸易点,与塞外的蒙古人与女真人联系紧密,他们的银钱往来,动辄就是上万十万两,他们的货物分店,遍及大明北方数省。
王动对明末商人向无好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穷奢极欲,特别是晋商,在明末历史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郑经纶一家人略略改变了自己对明末商人的印象。
听了郑经纶的经营史,确是非常艰难,王动微笑道:“我那个屯堡,眼下也有人口百户,口数百多,需要众多的米粮,如果郑老板愿意的话,王某以后就固定在万胜和买粮卖粮。”
郑经纶大喜,今日因祸得福,一下子得到一个重要的客源之地,而且王动他们武力势力都不错,自己也可以作为依靠。
他站起身来,深深作了一个揖,道:“如此,便谢过王大人了。”
王动微笑点头,随着自己地盘人口的扩大,各种资源需求越来越多,或许这个郑经纶可以帮自己找到那些货物的来源。
高史银见郑经纶对自家大人那么客气,自己几人那么有名,也是得意洋洋地坐着,他大口大口地喝酒吃菜,一边只是拿眼去看那个郑晓芸,看得她更是含羞。与他相同的,坐在郑晓芸旁边的郑娘子,则是不时拿眼去看韩朝。韩仲与钟调阳看出名堂,都是用取笑的眼神看着韩朝,韩朝只是闷头吃喝。
谈起刚才的事情,郑经纶叹道:“眼下已是得罪了商会,怕是日子难过,特别是李家子侄都是城内民壮的小甲、总甲,怕以后会寻个由头,不时的过来滋事生非,我们这种小店,唉……”
王动点了点头,保安州城内除了有操守徐祖成领兵千人防守外,另还有民壮两百多,平时由知州直领,战时受操守节制。万胜和一个小店,如果不时有人过来生事,确是难以再开下去。
高史银叫道:“如果有人敢过来惹事,郑掌柜的只管来与我们说,我们连鞑子都不怕,还会怕几个小小的民壮?”
郑经纶感激地道:“全靠王大人与诸位了。”
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接着一个阴恻恻的声音传来:“就是前面那家米店了,有人举报他们搅乱市场,还意图行凶伤人,兄弟们,随我去将他们捉了,报官领赏去。”
接着又有一个暴戾的声音响起:“不知哪几个乡里来的狂妄军汉,吃了熊心豹子胆,胆敢来州城闹事,兄弟们,给这些乡下军汉一点颜色看看!”
一片的呼嚎声越来越近。
店中各人都是一惊,高史银抢上一步,到了店门口观看,半刻他回来,叫道:“还真是说得巧,外面来了一群民壮,看样子有二、三十人样子,由两个总甲领头,正朝这边来。”
王动喝了一声:“操家伙,上马!”
事情已经闹出来了,他也不怕闹大。看桌旁摆着几根棍棒,一人拿了一根,五人上了店门口的马匹。
几人高高地骑在马上,各人手上拿了一根长棍,高史银更是一马当先地骑在最前。虽只有五个人,却是气势有如千军万马。
王动看过去,只见那边过来一群人,为首两个民壮总甲,一人较为干瘦,一人则是身材魁伟,二人手上拿着长刀。余者民壮,个个都是拿着刀枪。众人气势汹汹过来,街旁民众,无不躲闪。
王动他们提着长棍,神情轻松地骑在马上,只有店内的郑经纶,郑娘子几人担忧地站在店门口观看。
对面那群人看到王动几人,猛地停下来。接着那身材魁伟的总甲大喝道:“就是这几个军汉了,兄弟们,我们上去捉了他们。”
众人又要上前。那个身材干瘦的总甲仔细看了看,他猛地叫道:“高蛮子,怎么会是你?”
高史银也是一看,他大叫道:“李天叙,李天承,原来是你们。”
他大笑道:“你们想来捉老高我?”
那瘦子李天叙与魁伟大汉李天承脸色难看,那边各人也是纷纷道:“原来是高蛮子,怎么会是他。”
“这厮是个亡命之徒,不好对付。”
“平日都是一起吃酒玩乐的兄弟,不好下手啊。”
听着那边动静,王动几人都是看了高史银一眼,这家伙交流广阔啊,在州城认识这么多人。
李天叙阴沉着脸,他大声喝道:“高蛮子,这事情与你无关,你不要掺和。”
高史银叫道:“谁说不关我的事,从今日起,这万胜和的事,就是我高史银的事!”
李天承叫道:“高蛮子,你不要不知好歹,你再悍勇,我们这么多人,还会拿不下你?”
高史银大笑道:“我老高连鞑子都不怕,还会怕你们这些怂货?尽管放马过来,我与我家大人,还有几个兄弟早就手痒了。”
那边各民壮更是脸色大变,各人道:“那边几个不会是杀鞑子那几人吧?听说他们九个就杀了十个鞑子!”
“那高蛮子身后那凶汉不会就是那个王动吧,那可是个杀神,一人就杀了五个鞑子!”
“他们几个在这,就算打跑了他们,兄弟们也会有很大的损伤,不值啊。”
“两位头,还是从长计议吧。”
王动静静坐在马上,看着那边民壮们脸色大变,没想到自己几人在州城名声这么响亮。此时街旁早已站满远远围观的民众,听说眼前骑马几人就是击杀鞑子的王动,都是纷纷将目光投来,各人低声议论个不停。
钟调阳策马立在王动的身后,也是心下自豪。那边郑经纶,郑娘子几人看到王动等人的威势,也是松了口气,几人相互庆幸而视。
那边李天叙与李天承低声地商议着,李天承急道:“大哥,怎么办?”
李天叙眼中闪过一丝凶光:“今日不将高蛮子他们捉了,我们李家在州城的脸面何存?不怕,反正我们人多,就一起上。”
二人回身呼喊了几句,立下重赏,众民壮又硬着头皮往这边逼来。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午后,从靖边墩到辛庄的路上奔来了几匹快马,激起了阵阵的马蹄声响。
马上几人都是身着大明军士冬日的皮袄毡帽,腰上跨着弓箭腰刀,鞍上别着长枪。
特别是身下的几匹战马,匹匹都是剽肥体壮。
正是王动、韩朝五人。
路旁多了许多在田地中忙碌的军户百姓,看着奔驰过去的王动几人,脸上都是现出羡慕的神情。
王动几人的名声己是在辛庄各地非常出名,特别是王动,一人就杀了五个鞑子,真是好汉。
王动领头骑在那匹枣红色的战马上,顾盼间,颇有毫情自雄的味道。
王动五人中,高史银也在其内,他升为小旗,同样要到董家庄去领取告身,便与众人同行了。
听闻现在他春风得意,白花花的银钱使个舒服不说,在拒虏墩的甲长王有金调走后,他也极有可能成为拒虏墩的新任甲长,升官发财,其乐便在于此了。
心情愉快下,他往常老是拿眼瞪人的凶目都柔和了不少。
几匹马到了辛庄门口,围观的人更多了,亲热的“王哥儿”声音响个不停。
不论以前王动在辛庄内名声如何不堪,眼下的他,己是成为庄内令人自豪的一个传奇。
到别的村里谈起,人人都是脸上有光。
王动在马上不住地抱拳回礼,不管以前怎么样,现在的自己,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在乡亲们面前,还是得体点好。
韩仲,齐天良等人跟在王动身后,也是高昂着头,一副莫以为荣的得意洋洋样子。
几人刚要进庄,忽然王动听到一个极为亲热的声音响起:“哟,是王总旗回来了,这军务可是繁忙?
近日少见王总旗回庄,有空还请到舍下一叙,你我乡邻好好聚聚。”
王动转头看去,却见里长姜安从庄墙右首走来,正满面笑容地对自己拱手作揖。
王动忙抱拳回礼,这姜安也算是辛庄内的头面人物,与他搞好关系对自己与家人都有好处。
同时心想这姜安不愧为里长,消息就是灵通,自己才升为总旗,还没拿到告身,他就知道了。
旁边的人都是听到姜安的话,神情都是一怔,随后便是各色震惊的目光看向王动。
老早就听说这王家哥儿要飞黄腾达,没想到这官儿还真是升了,而且一下子还升两级。
这总旗官少说也是个七品衔,和县令老爷一个样,大小也是个官。
更难得的是这王动年纪还小,看来这王家真是要兴旺了。
一时之间,王动升为总旗的消息也在众人的低语中飞快地传扬开来。
看着眼前的王动,姜安也是心下感慨,以前这王动只是个傻子兼软蛋,庄内没有人看得起他。
这些年王家的家业也越发衰败,连耕田都要向自己家租牛,自己就一直在打他家田亩宅院的主意。
没有想到,这个王大傻子一下子转了性似的,一下子就将家业撑了起来。
有了军功缴获,买牛打井不说,听说最近还要翻修宅院。
真是让人嫉妒,你说这人转运怎么这么快?
姜安心下很不是味,再看向他身后几人,姜安更是暗暗吃惊,那几个明军,个个身材高大,神情彪悍,各人身上沾过血,见过场的味道非常浓,就是以前自己在卫城中看过守备大人麾下的家丁,也不见得就有如此。
放眼整个保安州卫,又有谁有这个能耐?
有这势力,再加上他升为总旗官……看来这王家真是变了,自己以后得与他们家好好结交结交才是。
想到这里,姜安神情更是亲热,二人寒暄了几句,约个时间一定聚聚,然后两人便笑着作揖各自走了。
等王动等人走后,身后便如炸了锅般的喧哗起来。
……
来到自己家门口,王动看到自家墙院前正有一些泥水瓦匠在忙活着,做着修补泥墙屋瓦的活计,旁边一些闲人或蹲或站的观看闲聊。
看到王动五人过来,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形魁伟不说,人人身上还背着弓箭长枪等,给人压迫力极大,场中各人都是敬畏地站了起来,几人泥水匠也是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上的活计,畏惧地看向王动等人。
一个认识王动的乡邻满面笑容地迎了上来:“原来是王哥儿回来了,刚说到您呢,啧啧,这还真是巧……”
他走进里院,邀功地连声喊道:“四婶,四婶,王哥儿回来了。”
王动五人下了马,牵马走进院去,身后连串议论声传来:“那就是王哥儿,怪不得……啧啧,看那马匹,真是精壮……”
院内正有几个妇人在帮柴,见王动牵马进来,接着更是一匹一匹的壮马牵了进来,她们都是呆了一呆,然后便神情亲热地与王动打招呼:“哟,是王哥儿回来了,今儿真是得空。”
她们都是羡慕地看着王动等人的马,嘴里赞个不停:“瞧这马儿俊的,啧啧……”
这些妇人都是王家的左邻右舍,王动笑着与她们打招呼,这时里屋传来钟氏欢喜的声音:“是动儿回来了?”
接着便见钟氏与谢秀娘二人从屋内迎了出来,手上还拿着擀面杖子。
钟氏走在前面,她头发还是梳得一丝不苟,可以看出,她的气色很好,人也似乎年轻了许多。
不说王动拿回家来了几匹布,就是在这外人面前,她也是穿上了一身干净体面的衣裳。
谢秀娘小小的个子上也是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衣衫,她的脸色红润了许多,不再象以前那样苍白。
虽说她与钟氏还是一样的节俭,不过这一个月来王动一直要求她们在吃的方面不要节省。
这样将养了一个月,谢秀娘的脸色明显好了很多,不会象以前风一吹就要倒的样子。
王动走上前去,叫道:“娘亲,秀娘。”
钟氏笑道:“今日我还与秀娘说你可能会回来,没想到真的回来了,墩内军务可是繁忙?”
谢秀娘看到王动,也满是欢喜,轻轻地叫了声:“哥。”就乖巧地树到钟氏的身后,只是一双眼睛看在王动身上。
王动应了声:“还好,不怎么忙。”
这时韩朝几人也是上前给钟氏见礼,钟氏乐呵呵地招呼他们就坐,加上那些帮柴的妇人,众人将一个院子挤得满满的。
韩仲大叫道:“最喜欢吃的就是老夫人擀的白面条子了。”
这家伙,上王动家几次后,就惦记上王母擀的白面条子了。
钟氏也是很喜欢这个粗豪的小伙,她笑道:“今儿也是巧,家内房子翻修,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一会就让韩哥儿你吃个够。”
随后她又高兴地埋怨王动:“我说呢,这些银子积攒下来给你娶亲办喜事,你非要拿来翻修房屋,这不是糟蹋银子吗?”
她身旁的谢秀娘立时红了小脸。
王动微笑道:“娘,银钱的事你不用愁,儿子这边会有办法的。”
他想了想又道:“对了,明日我还要去董家庄一次,去领取儿子的总旗告身,到时管队大人会在庄内宴请我们,秀娘也一起去。”
“总旗告身?”
钟氏用隔壁邻居都能听到的声音大声道:“我儿升为总旗官了?”
整个院内的目光都是注目在王动身上,王动肯定地点了点头。
院内一片惊呼,钟氏双目一红,猛地冲进了里屋,众人忙跟了进去,却见钟氏跪在丈夫的灵前泣不成声,她对着灵牌叫道:“他爹,你看到了吗?儿子终于有出息了。”
她泪如雨下,似乎要将这些年所有辛酸苦难都发泄出来一样。
王动依在门前静静看着,看着平日倔强的母亲失声痛哭,心内百味纠杂。谢秀娘在旁搀扶钟氏,眼睛闪亮亮地回头看了他一眼。
几个妇人也是在旁劝慰,一个妇人道:“四婶,王哥儿升为总旗官,这是喜事啊,你应该高兴才是。”
在众人劝慰下,钟氏终于收住眼泪,她抺着眼泪道:“对对,我不哭,我不哭,我这是高兴,高兴啊。”
她在众人搀扶下站起身来,轻拍了下自己脑袋,笑呵呵地道:“看我光说话,却是忘了做事,瞧这记性,还真是老了。”
众人都是笑了起来,钟氏吩咐王动好好招呼客人,然后乐呵呵地进厨房而去。
此时她脸上满是神采飞扬的神情,似乎这些年所有的辛酸苦闷都不见了。
谢秀娘也是欢喜地看了王动一眼,紧跟钟氏身后去了。
这时院内各人再瞧向王动的目光己是变了,各人脸上己满是羡慕,畏惧,加讨好的神情。
各人对王动的称呼也一样是变了,没人再敢叫他“王哥儿”,而是人人恭敬地称他为“王总旗!”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王动略略清点了一下银子,韩朝兄弟二人这些时间花用了一点,加上自己留些碎银,他们一人拿出了一百三十两银子。
齐天良也是拿出了八十两银子,连上王动的银子,此时他手上共有白银六百多两。
有了这些钱,将来屯堡的底气更足了。
拿出银子来,众人感觉更是亲密,大家商议了一下墩内及屯堡之事,越发觉得事情千头万绪,事务繁多。
不过首先墩内还是要先打一口井,否则墩内人口用水都要到几里外的董房河去挑,显得太困难了些。
除此以外,还得到董房河边去看看那些可以开垦的荒地。
留着杨通与两个妇人守墩,王动几人骑马到了董房河边。
沿着河边转了一圈,眼前董房河蜿蜒往西北而去,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军户或是民户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
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
众人策马踏过低浅的河水,来到河的对面,对面也是同样这种情况。
王动略略一估计,从周庄到董家庄沿河一带,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达数千亩之多。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大明北地就是如此,干旱少雨,农事全赖灌溉,有水之处为沃壤,无水之处便为荒漠,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
策马沿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水流不到,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人家便可挖制的。
如果官府卫所将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不过这只能想想,各地水利失修严重,是眼下整个大明普通存在的情况,朝廷没有这个财力顾及水利的维修,有限的一些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保安州卫同样也没有这个财力心思,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策马四顾,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千里桑干,唯富涿鹿”,后世的涿鹿县是有名的商品粮基地,而眼前的土地只能无奈荒芜。举目望去,往东北方向,往南是属于五堡的栾庄,往东便是保安卫后千户所的五堡,那边土地比舜乡堡更好,那里甚至可以种植水稻。
王动沉思着,几人中算齐天良最是种田好手,当然马术也是最差,他努力操控马匹来到王动的身旁,叫道:“王头,这一片都是好地啊,如果挖些池修些渠,再招些军民开垦,将来这一片都可以成为良田。”
王动点头,其实大明对于各地军民开垦荒地向有优惠,开垦土地尽归军民不说,三年成熟后,每顷土地止征少许的牛具银,甚至很多地方应纳税粮还准蠲免十年以上。
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库空虚,需要征收大批的税粮,官绅豪强将自己应纳税粮转派到平民身上,本来开垦荒地投入就大,才一熟后,往往官府卫所便迫不及待地交来催派,造成垦农入不敷出。若是继续追逼钱粮,就不得不迫使垦农逃亡,又造成田地荒芜,这样恶性循环,各地灾荒越来越严重,也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
其实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不缺乏土地,灾荒战乱过后,有些地方整村整城的荒废,甚至千里无人烟,大明各地其实荒芜的土地不少,但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百姓生活耕种也是白撘!
世人常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不患贫而患不安!战争荒乱比贫穷更可怕!
王动盘算着如何招募军民前来耕种,如果能让这些军民安心下来,屯堡还是很多希望的,历史上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大兴屯政,积粟二十万石,崇祯帝谕九边奉以为式,此外还有诸多成功的例子。
从齐天良与母亲身上,王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加上每人授以耕牛和几十亩土地,让他们代代相传,足以让很多贫困破产的民众砰然心动了。
再让这些人全部加入军户,保证了粮食来源,同时又保证了兵源,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成功复制曹操与明太祖的经历。
王动策马坐在马上,四顾河两岸的土地,心头豪情充溢胸腹,自己的明天,就从这里开始。
……
看过土地后,几人兴奋地回到靖边墩商议屯堡事务,略一提及,便觉得事情繁多,首先屯田需要青壮人口,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建堡需要木料青石,还有垦民需要的口粮等。
如果今年可以疏浚修建一些水渠,便要抢着明年春天播种,又需要种子。
今年肯定来不及播种冬麦了,只得明年开春种一些高粱、谷子、豆子等。到了明年夏秋再种小麦。
千头万绪,首先需要人口,这也是屯堡开始最难的。
保安州卫一个庞大的地方,历史上保安州自建州以来,保安州的民户就没有超过一千户,人口一直在五六千左右。
而军户,自建卫来,历史上曾有军户八千多户,人口数万。
到万历年时,直降到三千多户,现在不知道有多少。
眼下保安州卫的军户百姓纷纷逃亡,加上不久前遭了兵灾,人口越少,特别是青壮人口少。
而招募流民,这是要靠运气的,流民流向不定,有时大股流民涌入某地,有时又百里看不到一个人。自己暂时也没那个财力到各地去大规模宣传。
不过上月后金入寇,各地遭灾,保安州卫各地倒是出现了不少的流民,或许可以从他们那儿招募。
本地人中也可以想想办法,毕竟每人授田几十亩,就算本地的一些军户民户,家口多的,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些男丁前来授田,关键是要让他们相信未来屯堡的前景。
……
王动等人商议己毕,还是杨通守墩,王动备了一份礼,带着韩朝几人首先来到董家庄,求见管队官张贵,希望他支援一些人口耕牛农具等。
听闻王动请拨三十户人口和十头牛,还有需要青石木料等物质,张贵面有难色,眼下卫所中缺额越来越严重,董家庄各地屯堡都是人口不足,他也是有困难的。
他拍着王动的肩膀叹了口气,道:“老弟啊,老哥也是有难处的,还要老弟自己多想办法了。”
最后他叫来自己的心腹,掌管董家庄堡内粮草辎重的总旗洪丘,让他拨给了王动十户军户,五头牛,一石米,此外还有十五把锄头,余者物质,便要王动自己想办法了。
不过他可以发出告示,帮王动在董家庄堡内宣传,看谁愿意去现在还不存在的靖边堡屯田。
王动看张贵确实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他告辞出来,便随洪丘去领人口物质。
不过随后王动又失望了,那十户人都是老弱,而自己要的是青壮人口,那五头牛,同样是瘦弱不堪,离自己期望太远。
不过王动还是收下了,蚊子腿肉虽小也是肉,入了自己嘴就没有放过的道理。
小说《我在明末守边关》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