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在上林怨的昆明池。
昆明池位于上林怨内终南山北麓,距长安城西南约三十里,武帝时为解决都城蓄水问题,进行了二次开凿,又南引交水、西引丰水、北引镐水、多条河渠灌注,水面增达三百多顷。
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七》曾写“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池中还建有豫章台,上有宫室,是登高观景之所。
池中荡有戈船、楼船,西角装有旗杆。
如果夜晚登上豫章台,周围灯火通明,再踏上楼船南望,湖水荡漾,波涛涌涌,天高明月时隐约可见山峰高耸,重岩叠嶂。
池北与镐水的交会口西岸上立有二石,一石为牵牛,另一石为织女,平静的镐水缓缓汇入湖中。
六月二十日的凌晨。
牵牛、织女石对岸,附近的农夫卜不疑,顺着镐水河岸向自家的桑田走去,要去挖桑根。
卯时破晓,河岸上雾气腾腾,微风抚慰着河面,几只野鸭排队游弋,在河面上推出一道道波纹。
卜不疑肩扛铁镰,走在河岸野草丛中。
快要到自家桑田时,突然止住了脚步,在几十步远处澄清的水面,怎会有一簇青烟云绕于水中,飘逸灵动而不散去。
接着他又往近走去,仔细一看,好像是个人。
河岸边,卜不疑蹲下身,透过薄雾定睛凝视,是一具尸体,没错!
而且是具女尸。
发髻己经散落水面,并紧紧地贴在朝天仰面的脸上。
只有近处,才能看清浸泡在水里的蚕衣透明,隐约可见贴身穿着的白色心衣抱腹,明黄丝线刺绣着凤鸟图案。
卜不疑心里扑通一声,吓了一大跳。
晨曦渐亮,己经认出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穿绫罗丝绸。
卜不疑快步如飞,奔向上林怨官署报案。
官署衙门的上林尉听卜不疑禀报描述,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觉得此事非同小可,马上带领官署全部五人赶到现场。
此时,天色大亮。
上林尉上前挪动了一下尸体,看清了死者的面孔,立刻惊叫一声:“这,这是长公主!”
昨日,丞相霍光就命郎中令,给自己传达了寻找长公主的命令,并要求严守秘密。
怎会这么巧,长公主就横尸于自己的管辖内。
在场的人无不屏息凝气,上林尉擦拭着额头的汗,然后命令手下说:“严加保护现场,闲杂人等不许靠近,待我速回皇宫向郎中令禀报。”
这时又从远方传来几声“咕咕”安息雀的叫声。
一个时辰后,丞相府公案前,老臣霍光手里摆弄着和田玉“马踏匈奴”的摆件,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郎中令与上林尉站于一旁,看着丞相不敢出声。
这时霍光缓慢抬起头,看了看这两人,然后才开口说:“你二人对此事件有何看法?”
这时上林尉的脑袋还发着懵,哪有什么看法,只在心里嘀咕着:这么大的事,丞相为何毫不急切。
旁边的郎中令回应说:“根据上林尉所描述情况看,长公主应该是自尽投河,但是……”话说一半,这时郎中令观察霍光有何反应。
这时,霍光起身,绕过文案踱步走到二人面前说道:“接着说!”
“属下这就赶往现场,如果发现什么线索,一定彻查!”
郎中令又说。
霍光点点头,紧接着就对二人下令:“那就有劳二位,限你们十日查明此案,并且要严格保密,如有延期和纰漏拿你两人的人头试问!”
二人领命,从丞相府出来,郎中令率上林尉疾步返回自己官署,备马带人要赶往上林怨。
返回郎中令官署路上,上林尉边走边发起牢骚:“限定十日内查明真相,如何办到!
兄台不是断定公主是投河自尽吗!”
“你傻呀!
长公主怎么会平白无故去自杀,即便是自杀也一定另有隐情。”
郎中令边走边转头看他说。
“既然要详查,还不赶紧下令,瞧瞧!
你与丞相说话就耽误了半个时辰了。”
上林尉又发牢骚。
“我看你真是昆明池的水灌进脑子了,不揣摩清楚丞相意图,脑袋上的乌纱不想要了!”
郎中令转头瞪了他一眼,又说。
这时上林尉好像明白些了,跟在郎中令身后的他紧随几步,并说道:“还是兄台考虑得周全,要不然怎么会成为丞相的红人,佩服佩服!”
郎中令没有再理他,加快了脚步。
小说《白叠之谜》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