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长篇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这部小说的主角是叶轩魏忠贤,《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故事整的经典荡气回肠,属于穿越重生下面是章节试读。主要讲的是: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长篇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陛下,当时内阁只是接到巡按御史的奏疏,只是聚集了数百的难民,当地官府有绝对的能力处置,内阁票拟了,司礼监也批红了……”
“闭嘴!”
崇祯直接暴怒的打断了黄立极的解释:“当时是当时,你们票拟过后就不跟进结果了?那要你们内阁做什么?
黄立极,你身为两朝首辅,怠慢本职,有负圣恩,以至于让民变扩大,太让朕失望了,
来人,将黄立极打入督察院监,由督察院和大理寺彻查,待民变结束后再行定罪!”
“周应秋,你身为吏部尚书,陕西巡抚、三边总督如此昏庸老朽,面对此等军国大事不上奏,你们吏部就是如此考核的?你说说,陕西巡抚该如何治罪?”
“胡兄,不是兄弟不帮你,只是这种情况下谁帮你谁都会被陛下拉出去砍了,你放心,事后兄弟一定给你多烧点纸钱,让你在那边继续当个富家翁。”
被点到名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出班,心中默念了几句。
随即狠声道:“陛下,按大明律,地方若有灾害,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者,处极刑。”
周应秋说完,不再出声,满朝的大臣们也没人敢替胡延宴求情,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
“周应秋,立刻彻查陕西官员,如有瞒报、漏报者,一律杀无赦!若有与盗同流合污者,抄家诛三族。”
崇祯说完,也不管周应秋的回应,目光冷冷的盯着兵部尚书崔呈秀。
“崔呈秀,驿站归属兵部车驾司,驿卒叛逃,公费私用,关卡如儿戏,如此重要的设施,你该当何罪?”
“陛下,臣有罪!”
崔呈秀跪倒在地:“陛下,现在驿卒大部分都是驿站附近的百姓,任务繁重,且欠饷严重,据臣所知,不少地方欠饷银多达三年,
加之地方天灾颗粒无收,驿卒只能叛逃,这……这非臣所能及!”
面对崔呈秀的回答,崇祯沉默了,崔呈秀说的是事实。
驿卒、军士为什么会叛逃?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没饷银再加上吃不饱、任务重、处罚重,傻子才不逃呢。
“罢了,此事你虽没有主要责任,但负有失察之责,降为兵部左侍郎,暂领兵部,若是再有类似事情,朕砍了你的脑袋。”
不待崔呈秀谢恩,崇祯怒喝道:“田尔耕,你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陕西灾情如此严重,以至于民变……田尔耕,人呢?”
怒喝到一半的时候,发现田尔耕没有出班跪倒。
一边的王承恩低声道:“皇爷,田大人前段时间因为陈德润的事情被廷杖二十,伤了筋骨,没能来上朝。”
崇祯愣了一下,都被气糊涂了,把这事都给忘了,但下一刻再次暴喝了起来。
“只是伤了筋骨,又不是死了!”
“既然他那么喜欢休息,那朕就让他休息个够。”
“来人,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懈怠职责,以至于陕西境内民变频发而不知,贻误军国大计,将田尔耕革职、打入诏狱,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探视。”
殿中一些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的幸灾乐祸,田尔耕完了。
……
又是两刻钟过去,崇祯才停止了追责。
一次朝会竟多达二十几人被批,六部九卿中有一半都被降职或被罚俸。
也不知道皇帝是不是有意的,阉党、东林党各占了三分之一,其余的齐党、楚党等也都被z干掉了一些。
“好了,诸位爱卿都说说这事怎么处理?”
过了好一会儿后,崇祯平静了下来,开始处理善后的事情。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你去操心兵部的事情。”
“驿站裁撤了,边关、各地公文、急报如何传送?”
“朝贡礼节、藩属国来京城朝贡如何接待?”
“裁撤的驿卒该如何安置?驿站又该如何自处……”
“做事情都不用脑子想,都拍屁股决定吗?”
崇祯怒了:“别以为朕不知道,你养了个小妾,结果你正妻通过驿站来京知道了,你不反思自己过错,倒是怨恨起驿站来了。”
此言一出,毛羽健心中顿时我艹了一声,此等私密之事,只有几个当事人知道,皇帝是怎么知道的。
其他大臣也是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位毛御史竟然还有这种香艳之事,亏的他们还以为是为国为民,原来是私愤。
“来人,将毛羽健拖出去砍了!”
“将刘懋也拖出去,廷杖二十!”
殿外的锦衣卫立刻将毛羽健拖了出去,大殿内只有毛羽健求饶的声音在回荡着。
崇祯彻底的炸毛了,白水那边六千人就有一成的驿卒、逃卒等等,这要是将驿站裁撤了那乐子就大了。
十万的驿卒中哪怕有十分之一加入民变之中,那朝廷就得出动十万军民去围剿。
外有强敌环伺,抽调九大边军不现实,指望府军,大明就完了。
驿站的任务极重,身体素质绝对是普通难民的数倍,驿卒战力不如边军,但起码能与卫所军不相上下了。
“诸位大人,还有没有上奏的?”
听见崇祯的问话,再加上刚刚毛羽健的事情,众大臣连忙回应道:“臣等无本再奏!”
“你们既然无本,那朕这里倒是有一件事情请诸位爱卿听一听!”
“曹思诚,你身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你来说说,北京外城的难民到底怎么回事?”
不止是曹思诚懵了,大臣们都懵了,天子脚下哪来的难民?
曹思诚很是聪明的没有辩解,立刻跪了下去,道:“臣……臣不知道,臣这就去彻查!”
“不用了!”
崇祯懒得跟他们扯:“朕可以告诉你们,这些难民都是从陕西来的,陕西大旱,颗粒无收,依旧各种杂税,以至民变,
现在整个陕西境内有十数处民变,最严重的白水县已然聚起了六千余人,其中一成是驿卒、逃卒。”
众大臣这才知道为什么毛羽健提到裁撤驿站皇帝会如此暴怒了,这简直是一刀捅进皇帝的心里去了。
提到这个,崇祯就想将这群大臣们拉出去全部砍了。
这场民变处理不好,很可能就颠覆了大明王朝,可这群大臣们此刻竟然还在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
督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下意识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你是在质疑朕吗?”
“要不要朕给你找几个难民来当廷对质?”
曹思诚猛然一个哆嗦,立刻跪了下来:“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如果陕西境内发生此生此等事件,陕西巡按御史为何没有上报?”
“陛下,内阁也没有接到陕西巡抚胡延宴的天灾奏疏、三边总督也没有上报民变之事!”
内阁辅臣张凤来也站了出来,这事儿太大了,他必须得将责任给摘出去一些。
“王承恩,念给他们听听!”
王承恩立刻上前,将陕西巡按御史吴焕的奏折念了一遍。
“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等刚入内阁不知道,情有可原,你是天启六年九月入阁的,这份奏疏是今年八月份上奏的,你总不会不知道吧?”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一本十分耐读的穿越、打脸、历史、作品,围绕着主角佚名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昆吾。《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连载中,最新章节第1310章 白热化的战争,拉丝的地面,作者目前已经写了2742466字。
书友评价
想看这本书的做好作者崇洋媚外的心态,按照作者的说法,明朝是全世界最菜的国家。(阅读时长骗不了你)
历史书写好很难,这本算不错了
读史看看,严怎能与卢曹比,一[笑哭]
热门章节
第284章 崇祯回京,当世圣君
第285章 小别胜新婚,众臣合力逼迫
第286章 “杀疯”了的李邦华,质问群臣
第287章 成国公禁足,袁可立入阁
第288章 内阁调整,抽调大军
作品试读
崇祯点了点头:“大叔,这件事情比计较严重,我们需要确定消息,如果你所说是真的,我们既往不咎,但若是谎报,那就别怪国法无情了。”
说完,朝着李若涟道:“李二,将他们几个人安排住下。”
待李若涟的手下将几人带走后,方正化道:“皇爷宅心仁厚,当真有尧舜之姿。”
“谈不上,这都是朕的子民,若是朕将国家治理好了,哪来的这么灾民,一切都是朕之过。”
崇祯摆了摆手:“走吧,去其他地方再看看!”
一个时辰后,一行人又遇到了四波难民,都是从陕西境内来的,分属不同的地方,基本上先前的中年汉子所说的差不多。
陕西境内已经乱了套了。
一路上崇祯面色都很平淡,但身边的方正化知道,这位大明王朝的主人已经在暴走的边缘了。
秘密回到宫中后,崇祯才让人通知了王承恩,让朝臣们散去。
被皇帝放了鸽子,这群大臣只能将一肚子郁闷藏在心中。
“皇爷,您总算回来了!”
回到东暖阁的王承恩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不待他喘口气便听见了崇祯的吩咐。
“大伴,去司礼监将近三个月的奏疏都调过来,一份份的查一查,看看有没有陕西上报灾民、民变的奏疏。”
半个时辰后,数千份奏疏摆在了乾清宫中,他之所以调全部而不是陕西的,主要是不想让朝臣知道真实意图。
“皇爷,自天启七年七月一日起到昨日,陕西境内一共上了二十九道奏疏,只有陕西巡按御史吴焕在八月十一日上了一份奏疏。”
崇祯接过王承恩递过的奏疏,打开迅速的扫视着,奏疏上写着:
“臣巡查陕西,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七八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这份奏疏明确的记载了陕西的天灾人祸、民变的情况,最后结尾说: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奏疏最后的批复更是可笑:此饥民也,掠至明春后自定矣!
不过崇祯看着批复的日期就知道为什么了。
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就驾崩了。
八月十一日的奏疏,这个时候朱由校已经是病重了,怎么可能会重视这件事情。
身为臣子,为君分忧,皇帝病重无法处理,难道大臣们不能处理了吗?
砰!
一直面色平淡的崇祯将奏疏拍在龙案之上,暴怒道:“这群狗官,只知道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丝毫不顾忌百姓死活,这种事情都不上报,陕西巡抚都是干什么吃的,三边总督、内阁又在做什么?”
怒骂了几句后,崇祯慢慢的平复了下来,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什么会发生民变,因为吃不饱。
为什么吃不饱,因为苛捐杂税太重,这是表象。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百姓的耕田太少了、产出太少,耕田大部分集中在宗室皇族、士绅手中了。
不将田地给弄出来,朝廷就算是免除一切苛捐杂税,都无济于事。
崇祯这段时间看过户部的记载,北方夏麦秋粟亩产2石,南方稻麦两熟田亩产3石,这么算下来,平均亩产两石半,也就是380斤左右。
而人均不足2亩田地,算下来也就700斤左右,这还只是稻谷,再加工成米,估计只有500斤。
古代农民可没有大鱼大肉,油水少,一个人一天一斤大米都不够,这些米也只有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所以要绝对的保密。”
“是!”
方正化领旨退出了东暖阁,刚好遇见提着食盒的周皇后。
东暖阁内崇祯听见周皇后的声音,便示意了一下王承恩,片刻后周皇后进来了。
“听闻陛下处理朝政,未吃午膳,臣妾炖了当归参鸡汤,特地给陛下送来提神补气。”
周皇后一边说着,一边冲食盒中盛着汤,香气扑鼻。
“凤儿有心了!”
闻着扑鼻的香气,崇祯顿觉腹内饥饿,周皇后慢慢用汤勺慢慢搅动着,还慢慢的吹着,送到崇祯嘴边……
王承恩见状,很是有眼色的退出了东暖阁,并关上了房门。
在崇祯和周皇后你侬我侬的时候,方正化的徒弟方军就到了芜湖巨店中,找到了正在忙碌的阮康文。
“我师父是方正化!”
面对阮康文的疑惑,方军低声说了一句,阮康文脸色一肃,立刻将方军引到了自己处理事情的房间内。
“听闻方大人最近……”
“少东家,师父最近很好,这次来找,奴婢是奉了陛下的旨意。”
阮康文一下子惊的站了起来,朝着方军手中的书信三叩首后,颤颤巍巍的将书信接了过去。
片刻后,脸上露出了和方正化一样的表情。
“少东家,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你若是有话,我带给皇爷!”
阮康文沉思了盏茶功夫:“方公公,请您转告陛下,草民必不负陛下圣恩。”
方军离去,阮康文脸上满是喜色的开始忙碌着。
到了酉正时刻,王体乾拿着任命袁可立和永不加赋的圣旨到了东暖阁。
崇祯看了两遍后,便点了点头,王体乾松了口气,便将印玺盖了下去。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的时候,数十匹骏马从北京的各个城门加速冲出,马背上的人高声呼喊着。
“陕西旱灾,陛下z体恤百姓,特下旨大明即日起永不加赋,陕西境内百姓三年内不征赋。”
“陕西旱灾,陛下z体恤百姓,特下旨大明即日起永不加赋,陕西境内百姓三年内不征赋。”
……
北京城内,差役骑着马在京城各街道坊市内一遍遍高喊着。
同一时间,北京城内各级衙门、坊市、仓库、钞关处都开始张挂告示。
得到消息的人不断的聚集在贴有告示的各个地方,议论声逐渐沸腾了起来。
“陛下圣明,昨日废除了读书人法律优待的祖制,今日又宣布了永不加赋的圣令,陛下真是位明君呀。”
“是呀,永不加赋,咱们日子总算是有些盼头了,我大明总算是出了位圣君了。”
“切,你们不要高兴太早,陛下是好意,可政令能不能彻底执行不好,
咱们北京城和走遍是天子脚下,可能还好,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些地方,官吏欺上瞒下,可能依旧会加。”
“就是,玩文字游戏而已,不加赋,可以加税呀,或者其他名目的税出来一两个不就回来了吗,加的辽饷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说你这后生仔心怎么这么坏,陛下若是想加赋税,用的着玩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把戏吗?就是没有这两种策略,再给你加税你交是不交?”
“对,这位老哥说的对,昨日远远的见了陛下一眼,陛下英姿勃发,气度不凡,昨日废除祖制就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
“我看这后生仔就是昨天那群读书的同党,怨恨陛下,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官爷,将这两个心肠蔫坏的后生仔抓紧去好好审问一下。”
“东方不败?”
王承恩下意识的重复了一句,满脸的懵逼之色。
这如果是个人的话,叫这个名字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
“皇爷,您说的东方不败是个人,还是地方,奴婢……”
崇祯摆了摆手,打断了王承恩的疑问:“皇宫中有一位叫方正化的太监,武功奇高,你去查查现在在哪里任职,带他来见朕!”
“奴婢遵旨!”
王承恩虽然有些疑惑,但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必须得不折不扣的执行。
又看了看了朝阳下的北京城,崇祯开始回去了。
刚回到乾清宫,就见周玉凤站在宫门前左右眺望着,脸色满是焦急与担忧。
看见崇祯回来,立刻就迎了上去:“陛下,早上天寒露重,您龙体欠安,怎么出去了!”
“无妨,早晨空气好,出去走了走,精神好多了,让皇后担忧了!”
崇祯拉着周皇后的手,看着周皇后,眼中满是柔意。
如记载中所言,其容貌美丽端庄,皮肤洁白如玉,国色朝酣,玉体从容而定。
他在崇祯传中看过记载,这位周皇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先崇祯一步吊死。
死前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悲壮凄美。
现在他来了,这种悲剧自然不会发生了。
“凤儿,陪朕用膳!”
或许是因为早上的事情,膳食都比较清淡,吃完饭与周皇后聊了几句后,王承恩就进来了,说方正化已经在东暖阁外候着了。
崇祯一听,立刻就站了起来,极力压抑着激动,朝着东暖阁走去。
“奴婢方正化参见陛下!”
崇祯一进东暖阁,一名太监立刻跪了下去。
“起来说话,抬起头来!”
崇祯打量着站起来的方正化,心中也是感叹,此刻的方正化身材高大,面容坚毅,双眼炯亮,裸露在外的手背上青筋突出,丝毫看不出来是一名太监。
方正化见崇祯紧紧的盯着自己,心中暗自打鼓。
过了好一会儿,崇祯淡淡道:“方正化,朕听闻你武艺高强,数十人都近不了身,是不是?”
崇祯的话虽平淡,但听在方正化耳中如同惊雷,吓得一下子就跪了下去:“奴婢该死,陛下恕罪!”
“起来说话!”
崇祯心中有些无奈:“朕想亲眼看看,若是传言属实,朕给你一些差事,你可敢一试?”
方正化可是一位传奇人物,现在在哪里任职他不清楚,但后来做到了司礼太监。
崇祯十五年,总管保定的军务,有保城的功劳,崇祯十七年二月出任地方长官,后城破,斩杀数十人后,被贼人砍死。
南渡以后,进入旌忠祠,对崇祯、大明可谓是忠心耿耿,死而后已。
被敌人包围了,还能斩杀数十人,足可见其武功高强,要知道那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算算时间,现在也才不过三十来岁,正值巅峰状态。
据说后世小说中的东方不败的原型就是这位太监。
“奴婢遵旨!”
方正化松了口气,论武功,在这宫中他还真不怕谁。
半个时辰后,崇祯一行数百人就到了京卫大营,站岗的军士懒散、巡逻的军士脚步虚浮、操练的军士动作敷衍。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愤怒,随即又隐藏了起来。
已经得到消息的京营总督英国公张维贤带着一大群匆匆赶过来的勋贵们立刻行礼。
“臣京营总督张维贤参见陛下,陛下圣安!”
“英国公免礼!”
崇祯很是平淡:“从五军营调一个百户所的军士来,朕有用,王承恩,你跟着一起去!”
“臣遵旨!”
英国公张维贤立刻回应,然后让儿子张之极去调人,王承恩也跟了上去。
崇祯站在演武场的高台上,看着远方,也不说话,张维贤等一众将领也不敢出声。
张维贤内心暗自嘀咕着,早上从内廷传出说陛下累了,要休息一日,怎么这会就跑到京营来了。
到底是心血来潮巡视一下,还是对自己不满想来敲打一下自己?
另一边去调人的张之极摸出一袋银子朝着王承恩递去:“王中官,陛下调人做什么?”
王承恩瞟了一眼钱袋子,也没有伸手,淡淡的道:“小公爷,咱们还是快些吧,陛下等急了可不好!”
“是、是!”
张之极点了点头,虽然有些恼恨王承恩的不识抬举,但这种场合他可不敢动怒。
只是盏茶的功夫,一队百十来人的军士就到了演武场。
崇祯朝着王承恩点了点头,王承恩就开始宣布演武规则,并且说了,只要胜利了就赏银百,谁‘斩杀’方正化,将晋升为百户。
台下百十来人一阵欢呼,而方正化则是异常淡定。
“方正化,去吧!”
场中人影翻飞,方正化游走在军士之间,每递出一刀,都有一人退出比斗。
场面让崇祯大呼过瘾,这也让他认识到了古代真的有功夫,后世的那些武打明星能在方正化手上撑过一招都算他牛逼。
你说什么是功夫?特么的原地跳出两米来高算不算?借力踩在十数柄长枪上算不算?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结果就出来了,崇祯眼中喜色一闪而过,随即脸色沉了下来。
英国公等一众京营的将领脸色难看之极。
只因为,百户所的一百一十二名军士中,有六十三人因为演武规则‘阵亡’了。
“英国公,京营还得练呀!”
“臣死罪,请陛下治罪!”
英国公立刻跪了下去,额头贴着地面。
崇祯扫了一眼,暗骂了一声老狐狸,淡淡道:“英国公言重了,朕还需要你护卫京都安全呢!”
说完就朝着台下走去,王承恩立刻高呼:“起驾、回宫!”
京营一众将领立刻跪了下来,高呼恭送陛下。
看着崇祯的圣驾走出大营后,一众将领一下子围住了英国公张维贤。
不待众人开口,张维贤立刻道:“都给老夫闭嘴,看看你们干的好事,一个百户所对付一个太监,竟然还有了六十多人被踢出战局,
京营的脸都让你们丢完了,晚上到老夫府上议事,现在都去操练起来!”
见张维贤怒了,众将立刻散去,张维贤看着皇宫的方向,眼神有些复杂。
另一边,东暖阁内,崇祯看着方正化:“方正化,你让朕很满意!”
“朕本想让你去做些其他事情,但朕身边可用之人极少,近一段时间你就随朕身边,护卫朕的安全,你可愿意!”
“愿为陛下死而后已!”
方正化立刻拜倒谢恩,随后迟疑了一下:“皇爷,奴婢闲暇的时候调z教过八个徒弟,身手虽然不及臣,
但面对京营的那些军士,以一当二十不是问题,皇爷若是需要,可以调过来!”
“朕需要的是绝对忠于朕的!”
“绝无问题,他们进宫开始都是奴婢精心调z教,灌输忠于陛下、忠于大明的思想,现在即便让他们去死都无二话!”
“方正化,大明聪明人有很多……。”
崇祯虽然高兴,但还是敲打了一下方正化,果然方正化吓的立刻又跪了下去。
虽然板着脸,但内心极为开心,方正化果真没有让他失望。
若是那些大臣们有一半的人有方正化这种觉悟,李自成、张献忠、建奴就是个笑话。
有方正化和他的八名徒弟在,至少不用担心夜里有人闯到到乾清宫将他干掉,也不用担心意外落水了。
“方正化,你可有门路秘密出宫?朕说的是,不被魏忠贤和东林党等一众势力发现。”
方正化思索了一下:“皇爷,一两位问题不大!”
“好!”
崇祯大喜:“方正化,你选两位徒弟,携带圣旨秘密出宫,星夜兼程前往四川忠州,调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进京,朕再赐一柄尚方宝剑,告诉秦良玉,皇权特许,胆敢阻拦者,先斩后奏!”
“奴婢领旨!”
“秦良玉进京之时,就是你执掌御马监之时!”
“二位爱卿记住了,以工代赈的百姓,绝对不能克扣口粮,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薛凤翔和郭允厚同时眉头一皱,若是放开了吃,那粮食瞬间就能增加一倍。
薛凤翔将困境说了一遍,崇祯立刻道:“粮食的事情朕会解决,你们照做就是了。”
面对崇祯如此的笃定,不止是薛凤翔和郭允厚疑惑了,整个朝臣们都是如此。
崇祯也懒得搭理他们,难道他要告诉朝臣们,自己要对八大晋商动刀子,抄出一批粮食用于赈灾吗?
“好了,咱们再说说第三个问题——百姓们信不信。”
“陛下,这个问题,臣有些想法!”
崇祯刚说完,内阁李国普就站了出来。
“爱卿请讲!”
“陛下,民间村子里有大事,基本都是族老,族长有时候说话都不好使,因为德高望重,
代入到赈灾这件事情,朝廷可以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朝臣出任三边总督,负责赈灾一切事宜,诸如调粮、修路、修湖、开垦荒田等,
臣思来想去,这满朝之中,具有此等威望的,除了陛下,就只有孙阁老和袁老大人两位了。”
崇祯眼睛一亮,终于有人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登基的时候,内阁共有四位,分别是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和李国普四人,除了李国普外,其他三人都是魏忠贤的追随者,此刻的内阁有着魏氏内阁之称。
满朝中,能叫孙阁老的,也只有孙承宗了。
而叫袁老大人的,非袁可立莫属了。
崇祯刚穿越来的时候本就想找机会将孙承宗召回来,做他的内阁首辅,苦奈内阁由魏忠贤把持,兵权不稳,他又不好动内阁的人,
今天内阁首辅黄立极因为陕西大灾的事情被他干掉了,而后说了那么多就是为孙承宗铺路了。
结果被李国普给说出来了,这样也好,免得惊到了魏忠贤。
李国普的打算崇祯很清楚,无非是想这个外援,现在黄立极干掉了,那内阁中只有施凤来、张瑞图是魏忠贤的人,
自己再找个人,只要出任三边总督,负责赈灾,那就是和自己一条战线的人,二比二,
再加上背后是皇帝,不说能压制施凤来和张瑞图,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
甭管李国普是什么打算,但既然和自己目的一致,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崇祯内心欢喜,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道:“李爱卿,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我们先说孙阁老,他是先帝的老师,离任前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论身份,整个朝臣中没有人比孙阁老更高了,
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军队中威望更高,
由他担任三边总督最合适不过了,而且孙阁老现在在老家高阳,离京很近。”
崇祯不做评价,轻声道:“再说说袁大人。”
李国普毫不犹豫道:“袁老大人虽然未入内阁,但整个经历更加的丰富,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尚宝司司丞、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
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帝,为 ‘’三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民间将他与况钟、海瑞并称为我大明三大清官。
袁老大人出任三边总督,臣可以保证袁老大人会将赈灾的每一分银两和钱粮都用于百姓之身。”
铮铮之声在皇极殿内回荡着,群臣脸上表情不一。
忙到现在,天色已晚,崇祯用完膳后嘱咐道:“大伴,方稳什么时间回来,就什么时间叫醒朕!”
嘱咐完,倒头便睡。
第二天早上,还在迷糊中的崇祯被王承恩叫醒。
一刻钟后,崇祯洗漱完后看见了风尘仆仆的方稳:“方稳,辛苦你了,你把打探的消息具体的说说。”
“大伴,赐座!”
“奴婢叩谢陛下!”
方稳谢完恩后,便道:“皇爷,奴婢在陕西境内查探了一翻,蒲城、白水、泾州、富平、淳化、三元等地皆有叛军,
主要原因是大旱,颗粒无收,官府有摊派各种杂税,百姓忍受不z了才有了造反。”
“不是叛军,是民变,记住了!”
崇祯忍不住打断了方稳的话:“你继续说!”
“皇爷,十六处民变中,以白水尤为严重,白水的民变首领叫王二,聚集数百人攻破县城,诛杀了知县,然后退至白水洛河以北,现在已经将聚集了近六千人。”
“这些人中,骨干力量是叛卒、响马、驿卒、逃卒,约占了一成,余者皆是饥民、难民。”
“其余各处,都是数百人到千人不等。”
这一刻,崇祯脸色终于变了,他知道严重,但没有想到已经到了这等地步了。
这些人合在一起接近两万人了,即便大部分是难民,两万人也足够府军喝一壶了。
况且,现在内地的府军战斗力真的能扛的住吗?
“方稳,你先下去休息吧!”
待方稳走后,崇祯揉了揉太阳穴,然后起身朝着皇极殿而去,眼中杀意毕露。
他倒是要看看这群素位尸餐的朝臣们怎么解释,解释不了就不要怪他举起屠刀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说完后,退至一边,眼观鼻鼻观心。
“陛下,臣有事启奏。”
崇祯瞅了一眼,竟然是右佥督御史毛羽健。
“准奏!”
“陛下,臣调查我朝驿站实情后,请陛下裁撤驿站。”
“理由有三,其一,驿站日益腐化,已经失去了原本职能,且驿卒逃离严重,已然无法正常运转;
其二、目前驿站两千三百六十六座,驿卒近十万人,开支极大,裁撤后费用可转用做辽东军饷;
其三,裁撤后,可以将驿站的劳役编派给农户去承担,增加杂役。”
听闻毛羽健的话,崇祯脑海中如同惊雷响起。
毛羽健这个人名他没有印象,但裁撤驿站这件事情却是有历史记载。
李自成为啥会造反,就是因为崇祯裁撤了驿站。
在银川做驿卒的他失业了,又欠了外债,结果这货竟然杀了债主,紧接着媳妇与同村人通奸,他又杀了媳妇,无奈之下只能出逃。
逃到甘州参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因为军饷的事情,他又把提拔他的王国给杀了,然后就造反了。
从整个时间的发展来看,失业是李自成造反的导火索。
抛开失业看,从李自成所干的事看,骨子里就是个不安分的主,没有失业的事,后面估计也会因为其他事情造反。
“陛下,臣附议!”
兵科给事中刘懋也出班赞成御史毛羽健的提议。
“毛健羽,朕问你,你是何官职?”
毛健羽愣了一下,搞不清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但也立刻道:“回陛下,臣是右佥督御史。”
“你还知道你是右佥督御史,你可知道自己的职责?”
“回陛下,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砰!
从朝会开始一直平静的崇祯,猛然拍了一下龙椅,猛然站了起来:“那裁撤驿站这种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