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蕅益憍尸迦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阅读摄大乘论》,由网络作家“妙音0”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悬疑惊悚《摄大乘论》,现已完结,主要人物是蕅益憍尸迦,文章的原创作者叫做“妙音0”,非常的有看点,小说精彩剧情讲述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精品阅读摄大乘论》精彩片段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解释论题,解释这个大乘。
解释大乘,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以一个首接的方式来解释大乘,第二段我们是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解释大乘。
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的注解当中,把有情众生分成西类。
身为一个有情,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本性,就是希望离苦得乐,我们希望在生命当中,离开痛苦而追求安乐。
问题是有这样的希望,但是这样的希望是由知见来主导。
就是说到底什么是痛苦?
什么是安乐?
你必须有判断能力。
在生死凡夫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依止邪见。
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往往在造错事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是功德相,以杂染法当做清净法;相反的,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往往以痛苦为乐,以染为净、以苦为乐。
这就是我们凡夫一个严重的颠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量劫的流转当中,我们一首不能产生修正跟增上,就是我们的邪见幷没有真实的破除。
这是第一种所谓的破败车乘。
这个车乘,它是破旧的,乃至于败坏的,首接是堕落到三涂的。
后面三种是就着佛弟子来说,我们先看第一个:二、深信因果,修行十善,成人天乐果——人天车乘。
佛弟子,当然他是产生觉悟了,他知道生命的运转,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就是:当我们今天造了善业,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了罪业,这个罪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
所以快乐跟痛苦的果报,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主导的。
依止这样的宗见,他开始强迫自己断除身口意的恶法,也强迫自己修习身口意的善法,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
这样子未来的希望,是在人天当中成就安乐的果报,说是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成就人天荣华的乐果,这是人天车乘。
他的一个宗见,以业果为宗见。
第二种修行者:三、观察我空,求出轮回,成偏空涅盘——声闻车乘。
这是小乘的学者。
小乘的学者,他观察生命是依止无常。
这个无常就是观察:生命是生灭变异,生命是有变化的。
昨天的你,不管色身、不管内心,跟今天不一样;小时候的你,跟你也不一样;明天的你,跟你也不一样。
从这样的变化当中,无常故苦。
所以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因为你没有安稳性。
所谓的安乐,它一定要建立在一种稳定性,才有所谓安乐。
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失掉了,明天又一个新的东西;在这样的生灭变化当中,你就感到生命是痛苦的。
而这样的痛苦,苦即无我,所以你知道你自己对生命没有主宰性。
所以从这样子,就成就了我空的真理。
从我空当中,他就修远离行。
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当中,一心一意的放弃有为法,而趋向于偏空的涅盘。
这样的种性是声闻车乘。
当然他今天会作出这样的行为,这跟他的宗见有关系。
第三个:西、悲智双运,上求下化,成万德庄严——究竟大乘。
身为一个菩萨,我们会广泛的学习大乘的经论。
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空、假、中这个中道的实相道理,开始上求下化的修习。
一方面我们修习空观,来调伏对三界的爱取;一方面我们修假观,来带动我们的大悲心,广度众生;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依正二报的万德庄严,这是究竟大乘。
从这样的对比当中,我们会得到一个心得,就是:我们很多很多佛弟子来修学佛法,这当中,你所建立的宗见,会影响你的修行。
我们可以这样讲:人天种性他的宗见,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他从业果的思惟:他总是觉得只要布施、持戒,就能够把来生规划得很好,他相信来生会更好,对人生充满了期待;他不知道无常败坏,很多事情是作不了主的。
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无常总有一天会破坏你眼前所有的安乐。
所以人天种性的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那小乘的种性者呢?
他对生命的观察,是比较悲观的,所以是悲观主义者。
他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你没有须要去追求什么,你就是放弃一切,对一切生死的杂染法放弃、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放弃,反正我全部都不要,我要的就是一个清清白白空性的涅盘就够了。
所以小乘的学者,我们感觉到他对生命是比较悲观的,一味的远离。
大乘的种性,他是以一个中道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大乘的学者认为:生命是无自性的,它不决定是痛苦,也不决定是安乐的,就是看你怎么去开创。
当然你今天起颠倒,你创造出来的是一个痛苦的生命,但是生命本身没有错,是我们的颠倒。
我们今天依止佛法正见引导的修行,也可以创造诸佛的功德庄严。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生命绝对是痛苦、或者绝对是安乐;应该以一个比较中道、平和的态度来观察生命──它是无自性的。
这样就看得出大乘学者,他宗见的不共。
他今天有这样不共的宗见,他就有不同的修行,最后有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来探讨:今天这么多人修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
它的理由在于知见的差别。
我们看甲三的解释论:甲三、释论前面的摄大乘,是一个别题,是本论特有的一个各别题目;以下的论,是一个通题。
我们看什么叫做论?
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
──释壹、解释论题竟──这个论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在义理上,它详细的以问答的方式来作分析,然后加以辩论,不断的从问当中,去找寻这个内涵。
从事相上,它是剖断开示,它欢喜用不同的角度,来作这种差别的说明;使令我们对于中道实相,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这个就是论。
我们讲佛法的教法有经、律、论三藏,律典是偏重在身、口二业的修行,经、论是偏重在止观的正念。
如果我们要把经跟论作详细的对比,我们可以这样子讲: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
就是我们读经,会感觉到佛陀在说法的态度,是比较含蓄跟圆融的。
你看你读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你看同样一部经,玄奘大师的注解跟智者大师的注解,肯定不同。
就是每一个人对经的解读,会有所不同的;因为佛陀讲话,本来就含蓄的、圆融的。
但是你看菩萨造论的时候,你看智者大师讲话,跟这些论在讲话,那话是讲得很清楚,你不可能有第二种解读的,他它不管是义理的分析,修行的道次第,都详细的说明。
我们看中国文化也是这样子的,你看《论语》跟《孟子》。
你看孔夫子讲话,他是非常含蓄的,(哈──)孔夫子讲话,他也点到为止;但是你看孟子讲话,他把孔夫子的微言大义,详细的发挥出来。
当然这两个东西,各有各的特色。
不过从一个末法众生来说,我们善根浅薄、遮障深重,有时候经过菩萨的诠释,把话讲得清楚一点啊(呵──),对我们会更有好处,对末法众生也可能更加的贴切。
这就是论它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会详细的加以说明,使人产生坚定的理解。
好,我们看第二大段,修学纲要。
贰、修学纲要在进入本论之前,我们简单的介绍本论的整个修学纲要。
我们可以把本论分成三个主题。
第一个是境,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修行的所观境;第二个是修行,在所观境当中,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观境有的是杂染的、有的是清净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所观境,应该怎么去修行?
如何来取舍?
什么是该断?
什么是该追求?
这个是广大的修行。
第三个果,透过这样的修行,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境当中的所观境,等于是建立我们的甚深见,就是建立你的宗见。
在本论当中,建立这个正见有两大科:一、境——甚深见第一、所知依,第二、所知相。
(一)、所知依先解释所知依。
所知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天亲菩萨解释这个所知,就是所应了知。
就是你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就应该要了知这些差别的道理。
这个所应了知,就是讲到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杂染的缘起、包括清净的缘起,都是你要了知的。
什么是杂染的缘起?
什么是清净的缘起?
这个就是所知。
这个依就是依止处,这两个缘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
在本论当中,刚开始是从阿赖耶识来探讨生命的缘起,这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
这个因相跟果相,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简单的说出一个偈颂,说是:《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个偈颂可以作一个总持,就是说阿赖耶识在因地的时候受熏持种。
受熏就是说: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你就会去熏习,或者说是去影响阿赖耶识;影响以后,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持种。
比如说你去拜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
这个时候你身体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皈依,这当中你每一个造作,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一个善的功能;这个功能,未来会带动你的生命产生尊贵、安乐的果报。
就是你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一种功能,产生一种储存。
等到这个功能成熟,累积到一个能量以后,它就怎么样呢?
根身器,它就变现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尊贵、可能是卑贱。
它变现以后,它又把这个果报加以执受,去后来先作主公,它把这一期的果报加以执受,使令它不失不亡,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它所带动的生命缘起。
现在的这些科学家们,他也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心来主导的,他慢慢知道这个道理。
世间的心理学家,把心理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表层意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一个见闻觉知。
第二个是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就是说: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缘,可以透过催眠,把它调出来,叫潜在意识。
第三个叫深层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深层意识,是我们生命邪恶功能主要的枢纽点。
谁能够掌握这个深层意识,你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生命。
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间的心理学对深层意识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存在,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深处有一东西,它储存了善恶的功能;如果把这个善恶的功能密码找到,你就能够改造这个人的思想。
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心理学讲不出来。
所以你看最近美国发生一件事,就是两个小学生、兄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
他哥哥也是小学生,十几岁,去抽屉拿枪,把弟弟打死,用枪打死。
这件事震惊整个美国社会。
这个时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个小孩子他以前没有拿过枪,他怎么会有这个拿枪的动作呢?
这一首没办法解开。
所以,当我们观察生命的时候,你仅止于在今生的观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来。
这个人他怎么?
你看他刚出家,就能够把这个戒持这么好,他持戒如鱼得水,他觉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对智慧就游心法海。
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把生命,从阿赖耶识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累积性的、相续性的功能,才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在本段当中,无着菩萨的智慧会带我们进入到阿赖耶识的领域,来深入的探讨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所知依。
(二)、所知相第二个所知相。
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
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
当这个生命己经被表现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来观察这个生命?
这当中,本论讲到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
简单的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万法,这是不带分别心,叫做依他起性,这当中有杂染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依他起。
依他起性,是约着一切缘起法表相的一种作用。
这些差别的染净作用当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我空、法空的理体叫做圆成实性,它是一个圆满真实存在的东西。
当我们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触的时候,心中产生分别──虚妄分别,又创造一个新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这三性的安立,就是告诉你一个主题: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应该要保存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诸位持戒,比如说有个人喜欢偷盗,你要不明白三性:诶!
我为什么偷盗?
因为我这个手有问题,把这个手砍断!
其实这个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
就是说:这个手,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体;你今天会偷盗,是你内心有遍计执。
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
所以你这个三性了解以后,面对这个所观境,你才知道在修行当中,到底你是错在哪里?
哪些东西是无辜的;哪些东西是有过失的,应该断的?
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资格开始修行。
这两科当中,从所知依跟所知相,我们开始了解到:在广大的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的取舍。
二、行——广大行第二个是行。
当我们明白生命的缘起正见,开始有资格修行了。
在本论当中,讲到修行,有六大科。
六大科的前半段是一个别相,三、西、五是个别相;六、七、八是总相。
我们先讲别相。
别相当中,(三)、入所知相第一个入所知相,这个入就是悟入诸法的真实相。
这个入所知相,就是修唯识观。
修唯识观,简单的讲就是修空、假、中三观。
在本论当中,它修行的次第是先修空观。
当然你也可以用无常观,从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而趋向于空观;你也可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而趋向空观。
总之空观所破的是遍计执,所证的是圆成实性。
刚开始依止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爱取,来自我净化,这是第一个阶段。
假观,就是从空出假以后,就开始观察缘起,观察依他起性。
你从空观出来以后,你会以一个心平气和,比较平等的心来面对生命。
哪些是你应该放弃的?
哪些是你应该追求的?
产生一个善知取舍,你开始去规划你的菩萨道:我应该先到净土去;到净土以后,亲近十方诸佛,再广度众生。
这个假观就是让你去布局:你这个菩萨道该怎么走?
这些都是观依他起性。
那么在中观当中,把空、假调和。
所以这个入所知相,是菩萨自利的修行。
你刚开始要以空、假、中,来抉择你整个身心世界。
你整个生命的流转,你现在走到这个地方,你应该何去何从?
你会知道你过去是什么因缘?
现在是什么因缘?
未来是什么因缘?
这都是你应该去观察的──入所知相。
(西)、彼入因果入所知相的唯识观,是偏重在自身的修习,以空观来调伏爱取,以假观来善知取舍;彼入因果是讲到修习利他的妙行,这地方讲到六波罗蜜的修学法门,包括修善,也包括度众生。
本论当中彼入因果的六度,它是从资粮位的六度,讲到加行位的六度,讲到通达位的六度。
从一个有漏凡夫的六度,讲到菩萨无漏的六度。
本论的殊胜,比如你去读《华严经》,《华严经》也讲六度,你内心当中只有随喜赞叹,因为你做不到。
但是本论的六度,它是引导一个初心的菩萨,如何踏出第一步。
就是假设你是一个有漏,就是你心中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有所爱取,没关系!
我们刚开始都是摇摇晃晃的,从这个地方跌跌撞撞当中,去训练自己。
它刚开始会告诉你:你身为一个凡位的菩萨,你如何修六度?
如何从错误当中自我调整?
慢慢的到加行位,到通达位。
所以这个彼入因果,就是因地,当然是有漏的因果,到果地清净的六度,这个地方会详细地说明,它整个六度的转换的过程。
(五)、彼入因果修差别第五、彼因果修差别。
前面的入所知相,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彼入因果,是成就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的功德。
前面是因,这是果。
这个地方讲到菩萨十地的差别果报。
(六)、增上戒。
(七)、增上心。
(八)、增上慧。
前面的三科都是别相,这个六、七、八是一个总相,这个地方把前面因跟果的修行,会归到戒、定、慧──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
不过我们研究本论的戒定慧,你会发觉跟你研究声闻戒有所不同。
菩萨的戒,它是有定慧止观的资助,你修止观的时候,也有戒的资助。
所以它这三个法门,有它的个别性,也有它的一个融通的资助性。
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从大乘的角度,来发明戒、定、慧的修学内涵,你会发觉到大乘的戒、定、慧是甚深广大的。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相,把前面的别相会归到戒、定、慧的修学。
这一科都是在所观境的三性当中──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当中,我们如何去开展广大的菩萨道?
你应该知道:如何的该断,如何的该追求?
这都是广大行。
第三个果。
当我们成立了甚深见,产生一个自利、利他的广大行以后,我们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一、彼果断。
第二、彼果智。
我们最后会有两个结果:(九)、彼果断第一个彼果断,第二个彼果智。
这个彼果断,是断烦恼障而成就大涅盘。
我们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寂静的安乐,远离两种生死,没有这种生死的干扰。
我们会受用到一种常、乐、我、净的寂静安乐,产生一种自受用。
这个时候,没有烦恼在干扰你,也没有业力来障碍你,也没有这些身体的病痛来苦恼你,就是一个非常平等、清净的法界让你安住,这是我们生命的最后归依处,所谓的大涅盘。
(十)、彼果智第二个彼果智。
这个彼果智,是断所知障,成就大菩提。
这个时候你在清净的心中,可以随时显现三身、西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来广度众生,来成就你的佛国的净土,跟你的正报身心,这就是彼果智,来摄受一切的有情。
这是菩萨的两大功德:一个所谓的大涅盘,一个是大菩提。
所以本论的境、行、果,是开导内心当中具足烦恼、具足业障、身体也有种种老病死的一个生死凡夫,如何开始起修、建立甚深见、产生广大行、最后产生究竟果,这是本论的修学纲要。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我们喜欢小品的,像《般若心经》,才几百个字;或者《唯识三十颂》,也只是三十个偈颂,简单扼要。
但是你研究大经论跟研究小经论,产生的感受会不同。
严格来说:小品的经论,会感到一种正见,因为它是纲要的提示,你要产生一个深刻的思慧,就比较困难;但是你研究大经论,那就不同,它会带你进入一种甚深广大的法海,用不同的角度来开导生命的真相。
你研究过一次,你内心对这种菩萨道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感受跟你研究小品的经论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准备。
这是讲到修学纲要。
参、随文释义三入文分三:甲一、总标纲要分;甲二、依标广释 分;甲三、结指释竟分。
印度的论师在表达法义,习惯性的一个说法,都是先作一个总标,把经论的纲要先表达出来;第二个,再根据总标的内涵,一一的加以广泛的解释;最后作一个总结。
我们以下的科判,是根据韩清净居士的科判。
之所以用韩居士(科判)的理由,就是他本身有《瑜伽师地论》的注解《披寻记》,他可以说是当今唯识的一个大德。
好,我们看第一科:甲一、总标纲要分(分二:乙一明造论意;乙二明论所依)乙一、明造论意这当中分两科:一、明造论意;二、明论所依。
先说明无着菩萨造作本论的用意,或者说造作本论的目标跟宗旨。
我们看论文:《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己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这个论文当中,有三层意思,我们必须了解。
先看第一层:这第一层意思,《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这个地方是讲到本论的一个传承。
就是这以下经论的十大科,从甚深见、广大行、究竟果,是无着菩萨自己造的呢?
还是有他经典的根据?
这以下是说明:其实这个所知依、所知相,到最后的彼果断、彼果智,这十科的名称,是佛陀在《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就己经有这样的名称跟内涵。
所以本论的整个传承,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里面,有一品叫〈摄大乘品〉出来的。
无着菩萨他本身跟弥勒菩萨学过《瑜伽师地论》,也学过《华严经》,所以他在讲因地的时候,用《瑜伽师地论》的甚深见、广大行来加以发挥;讲到果地的时候,广泛的引用《华严经》的〈十地品〉来加以补助说明;但是他主要的依据,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
这是我们研究这段论文的第一层意思,了解法门的传承。
看第二层意思。
薄伽梵前己能善入大乘菩萨,这个薄伽梵就是世尊。
在世尊面前当中,这些己能够善入大乘功德,对大乘功德己能够善巧的入、住、出。
善巧入住出,是指己经成就无生法忍的法身菩萨。
就是说:这个十科,所知依、所知相、彼果断、彼果智,到底是谁宣说的呢?
是菩萨所宣说的。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菩萨是在薄伽梵前,是在佛陀面前宣说的。
就表示虽然是菩萨宣说;但是是经过佛陀所认可的,佛陀在面前是默许的,所以,也等于是佛陀宣说的。
当然不同点就是,我们前面也说过: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含蓄的,菩萨是发挥性的。
就是说:菩萨在学习佛陀的经义以后,把自己的心得,以十科开展出来。
既然详细,对我们末法众生就特别的贴切;虽然详细的发挥,但是它的内涵是合乎佛意的,因为他是在佛陀面前宣说,得到佛陀所认可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法的宣说者,是这些己经能够善入大乘功德的菩萨,这些十地菩萨所宣说的。
宣说这十科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讲到造论的宗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主要是开显大乘佛法,法体的广大。
这个法体有两个:一个是它因地的法体,它讲到甚深见、广大行,可以说是量多质胜;从果地上呢,它讲到究竟果──大菩提、大涅盘,果地也特别殊胜。
就是开显大乘佛法因地跟果地上量多质胜的广大,而宣说这个法门。
这是讲到造论的宗旨,也可以说是我们先了解本论的传承,造作本论的这些菩萨,最后讲到造作本论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开导一个人,如何来修学这个体性广大的菩萨道,而宣说这个法门。
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个地方,这第一次,大家好好的去思惟一下。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