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太奶奶总是佝偻着身子,坐在木头板凳上小口小口的喝着热水,我不怎么跟她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
妈妈说我小时候会学太奶奶叫人回家吃饭,可我如今怎么也想不起来,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她那张枯皱的面容和那双被裹了将近百年的脚。
让我写这本书的故事源于太奶奶,她是民国生人,1907年出生在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她的孩子们后人们就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旁人对她的称呼就是周家媳妇,你看哪!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连到了土里被埋了进去也几乎无人知道她的姓名,或许她曾经的名字被人遗忘,但那段艰难的岁月不能忘。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写的关于一个小故事,家里的院子西西方方,住着七口人,太奶奶住在东屋,小小的一间阳光很充足。
我时常看见陪着太奶奶的那只老猫趴在窗户边上眯着眼,靠近了还能听到它舒服的呼呼噜噜的声音。
我偶尔进屋去瞧,那时太奶奶己经不能动了,整个人躺在床上,像一个没有了生气的木偶,妈妈不让我靠太近,我只能看到一双枯木似的手搭在床边,无力的垂着,猫儿在一边静静地窝着,干净明亮的眼睛首溜溜的,仿佛能看到人的心里去。
入冬以后,太奶奶走了,那时的我八岁,不懂什么生离死别,对太奶奶甚至没什么记忆了,在城里上学的我很少再回家,爸爸妈妈也只有过年过节回去看望。
回家后,我们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回到了家中,我看着满院子的大人有些无措,好像他们挤满了,我己没有了落脚的地方。
妈妈看到我站在院子里愣愣的,叫我去棚子里取暖,我走到里面发现只有猫儿在那儿,它倒是真会找地方,挨着火盆暖和着呢。
我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看着猫儿起起伏伏的肚皮,炭盆里的火苗忽高忽低,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那时的我不明白为什么难过,只听着凄凉婉转的哀乐,便忍不住落泪。
想起她,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张衰老却不乏慈祥的脸,还有小到不能再小的脚。
有时候我就在想,以前的人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活下来,思及此我想写下这本书,让他们在我的笔下生辉。
我并不知道太奶奶的原名是什么,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名字,江秋雁,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名字,不过就当是一种缘分吧。
又觉得只有一个主角太孤单了,于是就有了余红衫。
书中涉及一些历史,无需深究,作者大大的历史水平有限,只能说大体合乎历史逻辑,有不通的地方也希望读者们给我一些建议,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哦!
好啦!
正文马上开始,主角是两个女孩的故事,也会有许多配角随之而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