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江南水乡,春末细雨如烟。
书生李清河肩负行囊,撑伞独自行走在通往京城汴京的官道上。
这一年,他二十西岁,正是胸怀壮志、才华横溢的年纪。
他的面容俊朗,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忐忑。
这次科举考试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成败在此一举,关系着他能否实现平生所学,能否为国家尽一份力。
“这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李清河望着天际乌云密布,低声自语。
按照往年的经验,此时应己到达汴京,但连日来的雨水使得行程耽搁,他心急如焚。
正行走间,前方出现一座破败的凉亭,他加快脚步,欲在那里暂避风雨。
刚踏入凉亭,忽听一阵马蹄声渐行渐近,抬头一看,一位红衣女子骑马而至,身后跟随两名家丁,满载书籍卷册。
“这位公子,能否共享这片刻安宁?”
女子下马,礼貌询问。
“姑娘请便。”
李清河道,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只见她眉目如画,气质非凡。
雨势愈发猛烈,凉亭内的空间逼仄,两人的呼吸交织在一起,气氛微妙。
“我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名叫柳絮。”
女子微笑介绍。
“李清河,同样为考取功名而来。”
他回礼,两人的目光交汇,闪过一丝欣赏。
“男儿立志千秋伟业,女儿心系天下苍生。”
柳絮轻叹,“我随父亲宦游多年,深知百姓疾苦。”
李清河点头:“此行若能高中,定当为民请命。”
话音未落,雷声隆隆,闪电划破长空,凉亭一角突然坍塌,石块滚落,两人躲避不及!
“小心!”
李清河一把将柳絮拽到怀中,石块擦肩而过,惊险万分。
“多谢公子救命之恩。”
柳絮花容失色,家丁们则惊慌失措。
“看来,我们得另寻出路。”
李清河皱眉,环顾西周,发现不远处有座寺庙。
两人决定前往求助,趟着泥泞,艰难前行。
寺庙虽旧,僧人却热情接待。
“施主何故如此匆忙?”
老僧问。
“进京赶考,不料遭遇暴雨。”
李清河答道。
老僧点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夜幕降临,寺庙内点起油灯,李清河和柳絮研墨铺纸,交流学问,彼此心生敬意。
夜深了,雨依旧不停,李清河辗转反侧,焦虑万分:“明日路程迢迢,如何是好?”
“我有快马,公子可否同乘?”
柳絮提议。
“男女授受不亲,不便吧?”
李清河道。
“生死攸关,礼数岂能拘泥?”
柳絮坦然,“公子不必多虑。”
次日清晨,雨势稍弱,两人共乘一骑,向汴京疾驰。
沿途风景如画,却无暇欣赏,只因心中装着国家社稷。
终于,在考试前夕,抵达汴京。
李清河感激不尽:“柳姑娘,后会有期。”
科举当日,李清河文思泉涌,挥毫泼墨,一举夺魁。
当他站在金銮殿上,回首望去,人群中,那抹红色身影正含笑注视。
“从此,我们一起为这天下苍生,贡献力量。”
柳絮轻声道。
李清河道:“好,让我们的名字,镌刻在青史之上。”
两人相视而笑,携手走出皇宫,开始新的征程。
他们的故事,成为佳话,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