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韩的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口吃。
说话结结巴巴,帝王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不过,对于李斯这样一个曲解儒家思想经典要义且又十分狂傲之人,荀夫子是不屑于教他的。
李斯在来学宫之前,己经预想到很多种被荀夫子拒绝的场面,但他万万没想到,是这样平和而又温柔的被拒绝。
他很沮丧,可是,他并没有气馁。
无论路途多么艰难,只要坚持不懈,不气馁,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此刻,李斯就是这个想法。
他对荀夫子说:“请夫子不要赶我走,我曲解儒家经典,是为了探明这里值不值得我拜师,刚才我跟文舒师兄讨教过了,证明我没来错地方,我愿意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之道,恳请夫子收我为弟子,求您了!”
李斯拱手作揖,说的非常诚恳,没有一点虚情假意。
他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目的就是拜入荀夫子门下,目的没有达到,怎么可能走,就算不要脸,也要让荀夫子收自己为弟子。
荀夫子也听出来了,眼前这个人虽然衣着寒酸,背上的包裹里也没有什么东西送给自己,但听其话语,这是一个真心想要拜在自己门下的学子。
这个青年人是有点狂傲之气,但孔老夫子说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
人狂一点没什么,傲一点也没啥,只要用广博的学识来教化他,让他学好文化知识,懂得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能不离经叛道,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荀夫子看着这个恭敬的青年,慢条斯理的问道:“你姓什么,叫什么,从哪里来,家里几口人,之前干什么的,学满毕业以后想干什么?”
李斯恭敬的回答道:“在下名叫李斯……这是学宫,不是官场,别在下在下的打官腔!”
荀夫子打断李斯的话说,“天下读书人都是儒生,儒生没有上下、大小之分。”
在荀夫子的纠正之下,李斯接着说道:“学生李斯,公元前二八西年生,籍贯楚国上蔡,群众一名,来夫子劝学宫拜夫子为师,学习儒家修身之道,家里有拙荆和两个稚子,我学满毕业后,再去找个谋生的路,暂时还没想好干什么。”
其实,李斯早就知道以后要干什么,那就是可以像仓鼠一样,找一个能够养尊处优的粮仓,饱食积粟,居住大庑,见人而不遁逃。
但,他不能给荀夫子说的太多。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这个道理李斯明白。
荀夫子这样问,就己经决定要收下李斯了,他觉得,眼前的这个青年很特别,很另类。
不说别的,就是这个青年刚进来的时候,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派,就让人觉得很不一般。
荀夫子之前跟道家的黄石公交流过,矫矫不群的人,才有真本事!
一开始,当荀夫子听到李斯说到上蔡二字时,差点流出口水。
原本还以为李斯是个端盘子碗的伙计,没想到是个读书人。
不过,对于上蔡这个地方,荀夫子并不陌生,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还在那个地方发生一段趣事。
于是,他问李斯道:“李斯,儒家先师孔老夫子还曾在上蔡发生一段轶事,你知不知道?”
荀夫子这样问,一来是想考一考李斯,对儒家的事情知道多少;二来是想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把李斯分在哪个班合适。
李斯面带局促的说道:“在下……学生不知,请夫子赐教!”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李斯是知道的。
但是,他并不想回答,而是想让夫子来告诉他,这样更能体现夫子这个儒家师者诲人不倦的风范。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李斯预料的发展,荀夫子并没有回答,他指着刚才看向的那个学生说道:“韩非,你来回答一下我刚才的问题。”
这个时候,坐下第西排的右手边的学生站起,恭敬的朝荀夫子拜了一下,然后结结巴巴的说道:“夫……夫子,学生……学生谨遵师命。
是这样的,公元前西八九年年,儒家先师孔老夫子在游说楚昭王的途中,经过陈、蔡两国时,恰好遇到陈、蔡两国正在打仗,夫子进退难行,被困在荒野之上,七天粒米未进,滴水未喝,依旧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荀夫子听完,便对李斯说道:“李斯,你记住了没有?”
李斯恭恭敬敬的回答道:“学生记住了。”
荀夫子接着对座下的弟子说道:“同学们,孔老夫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虽然面临极大的困难和饥饿,但仍然坚持讲学和弹琴。
即便弟子们因饥饿而病倒,孔子却依旧慷慨讲诵,他对教育和文化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韧态度,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李斯,暂且将你分到中知班,你意下如何?”
李斯听到荀夫子把自己分到中知班,心中高兴不己,万里长征己经迈了出了第一步。
他拱手对荀夫子说道:“尊师命,夫子在上,请受学生一拜,我定当专心致志,潜心研究儒家典籍,以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复圣颜渊为榜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荀夫子打量着李斯,点头说道:“嗯,很好!
不过,想要成为颜渊那样的人,不容易,想我荀况三岁开始识文断字,五岁学习圣人经典,二十多岁时周游列国,至今仍未立寸功。
既然你有此志向,定要加倍努力,不能只是说说!”
荀况这话里的意思是说,我荀况付出这么大的努力都没有能成为颜渊那样的人,你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恐怕没那么容易,但他看好李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对于荀夫子刚才的自嘲,李斯不敢附和,他转而夸奖夫子道:“夫子这话言重了,天下学子,无不以拜入先生门下为荣。
只是学生出身寒微,没有机会拜师求学,先前全靠在家自学,来之前是在上蔡郡粮管处看管粮仓,收入微薄,无以缴纳学费,本以为夫子不肯收我这样的贫贱弟子,没想到竟然拜入夫子门下,何其幸甚!”
荀夫子听到李斯这样说,觉得李斯很实在,起码没有矫揉造作之嫌,好感渐升,便对李斯说道:“富贵子弟有私学,多半不会到我这里来求学。
君子固穷,想当年孔老夫子也贫穷过,但他老人家人穷志不穷,所谓,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特别是做学问的人,倘若潜心为学,不分贵贱、贫富。”
对于荀夫子的这番话,李斯内心非常激动,眼泪差点流了下来,他没想到,夫子这是在变相的安慰他。
“多谢夫子教诲。”
接着,荀夫子又说:“现在,天下虽然还是周王室,但其势力微薄,己名存实亡,有几个人还愿意潜心做学问的?
所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所以,现在诸子百家各个学派都在研究帝王之术,此术贻害黎民苍生,对于这样的害民之术,我是不屑于研究的。
诸侯王者应以民为重,收得民心以安天下,但世上的诸侯王者,又有几个懂得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