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扶摇直上》是作者“徐福”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小说推荐,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赵泗嬴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主角:赵泗嬴政 更新:2024-09-22 06:12: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泗嬴政的现代都市小说《扶摇直上高质量小说》,由网络作家“徐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扶摇直上》是作者“徐福”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小说推荐,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赵泗嬴政,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穿越大秦,成为出海为始皇求长生药船队的一名船员......飘洋八年,终回故土,成为大秦第一位海归。嬴政:可有仙山?可有仙人?可有仙药?赵泗:无......始皇帝:无功而返,此乃死罪......赵泗:“臣有物要献!”说罢,赵泗摊开一块破布,掏出几袋子皱巴巴的种子。“陛下,此乃世界地图,大秦尚未四海归一,此乃红薯土豆,亩产千斤!此乃......
滞留下来不记得籍贯的人是个问题,也不能就此不管。
蒙毅仔细思索以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让这群人跟着赵泗一块去咸阳种地。
没办法,记不清籍贯也得开身份证明,不可能就因为他们记不清楚籍贯就让他们当黑户。
留在琅琊当然也可以,但是这群人说实话各个都是人才,领了新的验传归家的人都单独备册了。
毕竟他们是目前大秦境内仅存的拥有丰富远洋航行经验的水手。
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情,还要单独抽调出来的,记得清楚籍贯的让他们归家是始皇帝的仁慈,记不清楚籍贯连自己家在哪里都找不到就压根没必要打散进入地方,还不如直接籍贯录入咸阳附近,日后征召抽调也省的麻烦。
另外,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粮,这些水手大部分也都有一定的经验,最起码见过不是?
赵泗负责耕种新粮,总得有能用的人手。
至于出海归来的船只,自然被琅琊当地官府保留保养维护。
赵泗出海环游世界,人手不足工具不足,航行途中靠岸也没有正经的港口可用,以至于大部分船只都破破烂烂。
有些船只稍微修补都还能使用,却限于条件不足,最终只能遗留海外,分外可惜。
眼下十六艘海船虽然破旧,但是好歹能用,也是大秦目前仅存的具备远洋能力的大船,当然要妥善对待。
“海船妥善修复,另外于琅琊再行营建四艘海船,补足二十艘海船。”
“大巡未完,但农时不可误,你带赵泗一行折返关内,交付王贲,种植新粮。”
始皇帝一一吩咐。
赵泗献上了世界地图和航海图,对于大秦来说是一次新的开扩和探索,同时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大九州说的实际理论支持。
大九州说于秦朝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秦一统天下以后,因为制度原因不可避免的继续向外扩张探索。
南北之地,加起来将近百万秦军。
若只是为了自保,脑子抽了才会在边境放置那么多秦军。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大秦的科技水平对于周边国家呈碾压状,北方胡人也是乱成一片,匈奴虽然已有崛起之势,但距离草原诸部皆称匈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不客气的说,大秦的边军再降低三分之二自保都绰绰有余。
最起码现在来看经济支出和收获已经完全不成正比,南北百万秦军,如今就像一个无底洞一般。
耕战制度成就了大秦,但又不可避免的将大秦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而九州说,很显然和大秦的耕战体系有所违背。
若按九州说,大秦一统天下,已经占据了天底下最为富硕的土地和疆域,其他地区皆为蛮荒之地,得不偿失,大秦的耕战体系崩塌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而大九州说能够盛行说白了就是契合了大秦的耕战体系。
跨过隔绝赤县神州的汪洋和高山以后,还有和赤县神州一般富饶的土地等待征服。
大秦南北齐发力,北边是草原荒漠雪山,南边是毒虫瘴气深山老林。
大秦已经正在尝试跨过南北的天然屏障寻找新的大州。
而徐福出海寻仙,或许也并不简单的是出海求仙,探索新的世界或许也是任务中的一环。
眼下大秦一统天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例子。
而始皇帝又本能的察觉到大秦帝国的隐患,亦或者察觉到了商鞅法的隐患。
如果始皇帝是商鞅法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压根就不会有天下一统以后大儒淳于越和法家代表人物李斯的朝堂斗法。
始皇帝自己本身也在不断的取舍当中,否则淳于越根本没有斗法的机会,更不会成为长公子扶苏的老师。
而李斯,能够从这次斗法中获胜,必然不仅仅是单纯的推崇商鞅之法,必然也主导了大秦律法一定的改革。
秦国以法家治国,但法并非一成不变。
律法也是一改再改,商鞅没那个本事制定出只要照本宣科一成不改就能让秦国一统天下的制度。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人能够制定出来。
秦国每一次国君的更换,主政人员的更换,都会导致律法一次一次的补充修订。
甚至很多商君时期制定下来的法律到了现在李斯当政早已经面目全非,奖罚程度也区别甚大。
其不变的是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
耕战体系保证了秦国的战争动员力,数量充足基础知识完备的吏员保证了秦国律法的执行和奖罚制度的执行。
而现在,秦国的耕战体系和吏治体系同时出了问题。
一统天下以后,可供征服的土地皆已纳入王土,可是有功之士太多了,等待着立功的人更多。根深蒂固的老成军功世家倒是渴望阶级固化,但是那些新兴的军功贵族明显有更多的渴望。
甚至于涉及底层有功将士的土地分配上也出了问题,因为原来秦国的本土良田都被封赏的差不多了,六国那里倒是有地,可是谁愿意把地分到国外去?
而相比较于耕战体系的岌岌可危,大秦的吏治体系早已经千疮百孔。
或者说,早在秦始皇继位初期吏治体系就已经开始不断爆雷了。
秦国令人称道的制度执行力是要靠大量的吏员来推动的。
故而,秦国吏治的最巅峰时期即为商鞅主政的时期。
尔后每一次土地的开扩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次吏治的倒退。
人口和土地的增加付出的代价就是政府执行力和中央掌控力的降低。
只有花费大量时间重新在新土推行秦法,培养吏员,才能够弥补空缺。
始皇帝继位以后,出现成蟜判乱,昌平君反秦。
成蟜尚且声势不大,勉强在控制范围之内,昌平君反秦甚至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伐楚战争的失败。
二者反叛不可避免,但能够掀起如此浩大的声势就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监察力度和中央掌控力度下降极为明显。
而在秦国一统六国以后更加明显,项家私兵,张良刺杀,会稽太守包藏祸心……
这都说明秦国的吏治已经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崩坏。
而这些,始皇帝都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但他骄傲的认为,在自己的镇压之下,这些都不是问题。
耕战体系停滞?那就征服新的土地?
吏治倒退?那就花费人力物力继续培养。
十年?二十年?只要时间充足,他就有自信解决这些问题。
而赵泗这次带回来的东西,也相应的显得弥足珍贵。
不管是世界地图,还是三种新的农作物。
“况且,你如今已是不更,待新粮种出,大夫爵已经稳了。”王离开口宽慰赵泗。
“就算没有新粮,你也该升大夫了。”
赵泗点了点头,他倒是不急这一时半会,眼下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红薯玉米土豆也快该成熟了。
至于产量也不用担心,红薯土豆产量是以千斤计算,就算考虑到现在红薯土豆缺乏人为驯化的过程,没有化肥,但是五百斤也没有任何问题。
“对了,你家中可有藏书?”赵泗开口问道。
“有啊!”王离点了点头。
王家可是彻侯世家,家中藏书量不在少数,这个时代,藏书本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藏书多寡,也是一个家族实力判定的标准之一。
“可否借阅一些?”赵泗开口问道。
读完《显学》《五蠹》,赵泗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缺乏理解,这个时代的思想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很先进了,古代缺乏的只是生产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手段,赵泗比古人的优越也只在于眼界。
想要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这个时代,认识这个时代,读书,是最简单的办法。
“这有何难?”王离摆了摆手。
王家的财大气粗不仅在于金银财宝耕地多寡,也在于其家传学问和丰富无比的藏书数量。
更不用说以前的王家门客云集,有才之人更是不在少数,说句不好听的,以前的王家的门客,可以直接组建一套行政班底。
只不过王翦伐楚功成以后,就已经遣散门客,如今门客稀少,只剩下大猫小猫三两只,多为几代渊源,难以分割。
一个顶级的世家,所拥有的东西,不是一般的多。
赵泗点了点头,只是拍了拍王离的肩膀。
这个时代借书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放在小说里光是借书求学都已经值得大书特书,便是师生传承,也不会轻易开放藏书。
若不然,程门立雪的典故也不至于流传千古。
得亏王离是个没什么心眼的,王家也真的是财大气粗,王离在王家也真的能够说得上话,换个王家的庶出弟子,只怕自己想要抄录阅读都得犯大难,更何况做出借书给外人的决定。
“不过……得等我回去一番。对了,你都想看哪些书?”王离开口问道。
“都成,儒墨道法,诸子百家,各家各派的,凡是有的,我都想看看。”赵泗开口说道。
他想要更多的了解这个时代的思想,各家各派的思想。
《显学》和《五蠹》打开了赵泗真心向学的大门。
“家中显学基本都有一些藏书,其余各家各派,却是难了。”王离开口道。
“无妨,有啥看啥嘛。”赵泗笑道。
毕竟是人家的藏书,还要啥自行车,但凡愿意借给赵泗一本书看,赵泗都该心怀感恩。
而另一边的宫中……
始皇帝跪坐在案几之前看着竹简陷入了沉思。
心中默默盘算大秦目前正在进行的几项事宜。
秦始皇陵进行中。
陇西长城修筑进行中。
天下驰道铺设进行中。
百越推进进行中。
移风易俗进行中。
货币统一进行中。
阿房宫进行中。
天下各地城池道路渠道修建进行中。
大秦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真不少,这还只算了大工程。
六国地区的基建水平和大秦的基建水平压根不是一个档次,城池道路水渠的平均水准和秦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六国之财,多揽于贵族之手。
而秦国之财,多用于城池建设,道路修建,河渠修筑水利工程。
秦灭六国并非没有原因。
秦修郑国渠之时明知是阴谋还要入套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秦国真的是把基建工程当成了重中之重,当然,其中也有一个重要因素。
不管有没有战事,秦国的国情就决定了不能够让百姓停下来休养生息。
如今,始皇帝亦是如此。
始皇帝勤政,但说不上爱民。
如今的秦国各地征夫加起来将近两百万。
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做征夫,这是何等概念?
秦国目前就在崩溃于不崩溃的边缘反复横跳,然而极限压榨国家的最后一点动员能力已经成为了始皇帝的行政理念。
作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君王,他并没有把人民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是统一的看成可动用的资源。
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有一点力量不用,那就是浪费,自商君变法以后,这基本上成为了秦国历代国君的共识。
秦国的行政理念向来如此,基本上每一代秦君都在玩极限施压的政策,始皇帝不过是玩的更极限罢了。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这些庞大的工程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现今大秦的极限,始皇帝是为了不浪费一丝一毫能动用的力量,又不是奔着亡国去的。
但是如今,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因为赵泗!
这个不负王命出海归来的年轻小伙子!
新粮!晒盐法!
这意味着什么?
粮、盐、二者,国之命脉。
粮食还没种出来,推广普及也需要很长时间可以暂且不谈。
晒盐法已经得到验证,等到蒙毅负责主导的盐田大规模测试成功,顷刻之间就可以摧毁原本的煮盐工艺,顺带对齐地某些靠煮盐为生的大贵族开一波毁灭性打击。
晒盐法一出,盐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成本下降,齐地现存的大贵族基本上都要血本无归。
盐价下跌,产量提高,再等到新粮推广普及开来,这意味着,可以动用的能量又多了几分。
说白了就是盐价低了,粮食多了,黔首的承受能力更强了,可以动员的力量就更多了。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法不管再怎么改,其对底层人民的束缚和压迫都是不容置疑的,区别只是在于多少。
疲民,弱民的政策本就是大秦的基础政策之一。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晋升也没那么容易,秦国放在明面上的压榨也比六国狠的多。
只不过秦国的律法更加严明,一切制度摆在了明面之上。
秦国的压榨又不是毫无底线,最极限状态也会留出一丝喘息空间和上升渠道。
始皇帝也很清楚,这点喘息空间和这微乎其微的上升渠道是不容动摇不容压榨不容动摇的。
不过现在摆在明面上的就是,大秦的可用资源随着新粮普及和晒盐法普及以后必然会多出来一些。
那么,再来一个什么项目,才不至于浪费这份多出来的力量呢?
九州说,源来已久。
至于来源也因为太过久远无法分辨,逐渐被各家各派采纳吸收。
渐渐的,九州说经过各家的修改补充,成为了公认的地理概述。
在诸子百家几乎全部承认九州说的情况下,驺衍提出的大九州说,在最开始,是有些离经叛道的。
生于齐地,长于海边的驺衍天生就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幻想,故而有了大九州说,只是此学说一直不被主流学派所承认,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相比,有些名声不显。
直到秦立国以后,阴阳家以五德终始阐述秦代周的合理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才真正的名声大噪,阴阳家为因此排在诸子百家前列。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度,大九州说也被大秦官方认可,只是相比较于根深蒂固的九州说,大九州说一直得不到主流学派的承认,迄今为止,大多也是阴阳家弟子信奉大九州说,并立志为其补充,想要让大九州说成为诸夏之地的地理概述理论指导。
可惜迄今为止依旧无法完成。
一来是因为九州说根深蒂固,二来也是因为大九州说更多来源于邹衍的想象和推论。
九州外有四极,东南西北之极处处都是人迹罕至,这些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到了验证,再加上人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准则,九州说很显然更容易得到认可。
中原地貌方面可以验证,中原地貌之外不管是九州说还是大九州说都是猜测。
实在是缺乏实证。
蒙毅再次提起驺奉正是此原因。
作为邹子后人,驺奉向始皇帝讨要海图的目的不言而喻。
始皇帝,志在探索新地,阴阳家想要完善补充大九州说,将九州说彻底吸收融合。
很显然,阴阳家,可以成为始皇帝有效的臂助。
为了完善大九州说,阴阳家将会再次忠诚的团结在始皇帝周围,为王先驱,甚至于不需要始皇帝开口,阴阳家弟子就会迫不及待的上书探索海外。
“驺奉年纪已大……”始皇帝皱了皱眉头。
如今的驺奉可不年轻,年近古稀的年龄能否从齐地走到咸阳还是一个未知数。
“便是走不动路,他的弟子也会抬着他来。”蒙毅活跃了一下气氛。
或许权势美人金银财宝以驺奉的人生经历和年龄已经无动于衷,但是涉及阴阳家的核心学术理论,驺奉不可能不来。
“诏驺奉入咸阳!”始皇帝点了点头。
蒙毅点头,始皇帝则放下筷子,看着面前的筷子,明显的食欲不振。
虽说秦朝时期并没有什么精细的美食,但始皇帝吃到的食材都算是人间极品。
味道总归不是太差。
只是始皇帝明显胃口不佳。
近些日子,始皇帝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胃口也越来越差。
饭经常是吃两口就吃不下去了,今天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到了用膳的时间没有任何胃口,饭菜上来,刚吃上一口就没了食欲。
始皇帝身体的不适不仅仅是体现在食欲上,还体现在精神上,身体的不适严重干扰了始皇帝的精力。
像是方才蒙毅开口提到驺奉。
实际上并非始皇帝想不到,而是在这种身体不适之下,很多东西已经没空细想。
最近这些天都是如此,处理政务的时候,如果蒙毅不再一旁辅助补充,一天下来,始皇帝会心力憔悴。
故而最近几天,始皇帝已经把驾撵行程的事情全权交给了赵高来负责,蒙毅则负责陪在始皇帝身边处理政务。
蒙毅从生活工作秘书,变成了单纯的工作秘书。
“臣遣人备些酪浆来?”蒙毅见始皇帝食欲不振,开口问道。
始皇帝点了点头,并没有因为没有食欲而闹小脾气。
虽然心情烦闷,食欲不佳,但是该吃的饭还是要吃,始皇帝明白不吃东西身体扛不住的道理。
不消片刻,酪浆奉上。
蒙毅为始皇帝斟满,始皇帝接过,一口下去,眉头紧皱,强忍着呕吐的感觉咽下去,却怎么也喝不下去第二口。
“算了……不吃了……”始皇帝摆了摆手。
酪浆是始皇帝最爱的饮品,今日尝之却难以下咽,这种情况下已经实在无法勉强自己。
“陛下!”蒙毅本想开口劝,却也知道这种情况下不是劝慰能够解决的。
随行医师已经给始皇帝看了多次,途经山川河流蒙毅还专程抽空为始皇帝祭拜天地祈福,只是都无济于事。
“尽快归咸阳吧!”始皇帝皱眉开口。
“臣这就准备!”蒙毅躬身行礼告退。
眼下也只能看看宫中的御医夏无且能不能有什么好的办法,食欲不振,精力衰弱,看起来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对于始皇帝而言明显影响很大。
蒙毅退下以后,始皇帝略显烦躁的扯开自己的衣服,尔后又将衣服下摆撩开,从跪坐的姿势变成双腿摊开的坐下,撩开裤子,将两条大毛腿露出。
不仅仅是食欲不振,还有常发的身体燥热,呼吸短促……
不至于使人痛苦万分,却又让人明显感觉到身体的憔悴。
始皇帝再次打开案几一旁的壶子,只见其内已经是空空如也,原本备好的足够往返行程服用的丹药,已经被始皇帝提前吃完。
心中的烦闷又多了一分……
在这种情况下,驾撵继续启航,朝着咸阳缓慢的进发。
尔后几天……始皇帝的身体出奇的没有恶化,反而还好转了一些。
精力大有恢复,不过依旧是明显的食欲不振,每到吃东西的时候呕吐恶心的感觉十分明显。
以往的山珍海味现在都味同嚼蜡。
蒙毅专程于行程途中搜罗美食,始皇帝都无心食用,基本上都是强迫自己为了身体情况吃下去。
不过除了食欲,呼吸急促和身体燥热的感觉减轻了很多。
精神方面也没有那么憔悴,处理政务依旧会疲惫,却不至于头痛欲裂。
在这种情况下,又行进几日,咸阳终于近在咫尺。
因为身体原因,始皇帝要求不准接驾,只需保持路途安全道路畅通即可。
也因为始皇帝的要求,让咸阳不少小官小吏扼腕痛惜。
他们失去了为数不多在始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
当地官员很负责的进行了清场,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因为始皇帝的要求,没有官吏迎接接驾,只有士卒确保归宫安全,蒙毅在外面为始皇帝驾车,驾撵缓缓跨过城门。
归途未尽,因为身体原因提前结束。
总之,始皇帝终于抵达了他忠诚的咸阳!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