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个构思,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作品中融入光影变化,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苏晴兴奋地指着一张设计草图,眼中闪烁着对艺术无限热爱的光芒。她的长发随意地束在脑后,几缕碎发俏皮地垂在额前,为她平添了几分艺术家的不羁。
林浅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画笔,接过草图仔细端详。她的眉宇间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思考,仿佛能穿透纸背,直视到作品背后的灵魂。作为一位对材料科学与艺术结合有着独到见解的创作者,林浅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光影变化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但如果我们想要增加互动性,或许可以更进一步,考虑将观众的动作作为触发机制。”林浅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她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全新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装置,当观众靠近或触摸时,内置的光影效果会根据他们的动作发生微妙的变化,就像是与作品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苏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深知林浅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这种默契与合作让她感到无比庆幸。“对!就是这样!我们可以结合AR技术,让虚拟与现实交织,观众不仅能看到眼前的景象,还能通过手机或特定设备探索更多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
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两人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歧。苏晴倾向于保持作品的纯粹性,认为过多的技术介入可能会削弱艺术本身的力量;而林浅则坚信,现代科技能够为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深度。
“但艺术不应该只是视觉上的享受,它应该触动人心,引发思考。”林浅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如果我们能利用科技,让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更深的情感联系,那不是更好吗?”
苏晴沉默片刻,她理解林浅的意图,但内心的坚持让她难以立刻妥协。“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也担心,过多的技术元素会让我们偏离初衷,失去那份纯粹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