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星辰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番外

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番外

薛定谔的虎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这可就有大问题了。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奴婢遵旨!”王德化慌忙起身。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也真是奇怪了!万岁爷...

主角:崇祯云逍   更新:2024-12-17 15:0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番外》,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这可就有大问题了。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奴婢遵旨!”王德化慌忙起身。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也真是奇怪了!万岁爷...

《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番外》精彩片段


崇祯这话,可就说的有点诛心了。

太监不管有多大的权势,永远都是皇帝的家奴。

刘瑾、魏忠贤当年,可谓是权势熏天,一个立皇帝,一个九千岁。

皇帝一道圣旨,就可以拿走他们的权势,甚至是脑袋。

王德化是崇祯在信王府时的老人了,忠心理应没有问题。

他喜欢结交东林党文官,这也没什么毛病。

可是在这种危急关头,他竟然敢站在文官的立场说话。

这可就有大问题了。

要是连个家奴都镇不住,那还得了?

岂不是真的如同“叔父”说的那样,皇帝的耳根子软?

“奴婢对万岁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王德化被吓的,慌忙下跪磕头,颤声说道。

“传旨去吧,要是误了朕的大事,绝不轻饶!”

崇祯冷哼一声,朝王德化摆摆手。

“奴婢遵旨!”

王德化慌忙起身。

走出宫殿,这才暗自松了一口气。

也真是奇怪了!

万岁爷早上微服出宫了一趟。

回来就有了主意,并且态度如此坚决。

是谁给了万岁爷,如此之大的信心?

看来,得找那天随万岁爷一起出宫的人问问,询问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

这时,方正化匆匆应诏而来。

王德化瞥了方正化一眼。

这个小崽子,也不知道怎么就入了万岁爷的法眼。

年纪轻轻,竟然被委以重任,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

“奴婢方正化,叩见陛下!”

方正化走入宫殿,向崇祯大礼参拜。

“不必多礼,平身吧!”

崇祯和颜悦色地摆摆手。

“朕已经颁旨,以孙承宗为钦差,委你为监军,前往遵化坐镇。”

方正化吓了一跳,连忙跪下。

“奴婢也就是有一把力气,担不起这样的大任,怕是会坏了万岁爷的大事,还请万岁爷选派得力的人手。”

他倒不是推辞。

此时的方正化,才是刚从内书堂出来的小太监而已。

哪里敢担的起,监军的大任?

“你曾亲耳听到云仙长的谋划,由你出任监军,再也合适不过。”

“不过你要切记,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按照云仙长说的去做,要是有什么错漏,导致遵化失守,你罪莫大焉!”

光是孙承宗一个人,崇祯自然不放心。

万一他自作主张,不按“叔父”的计谋去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崇祯特意派方正化,去监督。

只要按照叔父说的去执行,哪有不胜的道理?

方正化虽说只是一个小太监。

能见到“叔父”,并且受耳提面命,说明他有这个机缘。

不派他监军,派谁?

“奴婢必定牢记云仙长的吩咐,绝不辜负陛下重托!”

方正化十分惶恐,同时对云逍,充满了感激。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跟着万岁爷,一起见到云仙长。

他恐怕是熬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熬出头。

等大胜之后,他一定要好好重谢云仙长才行。

……!

正如王德化所料的那样。

崇祯的中旨,发出去之后,立即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问题不仅仅只是因为重新起用孙承宗,重用满桂和赵率教。

也不仅在于罢免三屯营二朱。

而是崇祯这次,越线了!

廷议、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这套程序,就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如今,皇帝直接下发中旨,以后,还有大臣们什么事?

还怎么为自己,争夺利益?

长此以往,朝政到底,由谁说了算?

于是乎。

当天,就有六科给事中集体上书,请求崇祯收回中旨。

崇祯早有预料,直接选择留中不发。

这下子,可就捅到马蜂窝了,直接引起了众怒。

不仅是六科,督察院、六部的官员们,也都纷纷上书劝谏。

送来的奏章,足足装了三大箩筐。

崇祯依然不予理会,看都不看,直接留中。

于是,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再次上的奏章中,言辞开始变得犀利、尖锐起来。

每一份奏章,都说的冠冕堂皇,言辞凿凿。

甚至声称,皇帝这样肆意妄为,从此,大明就要国将不国了。

见此,崇祯终于怒了!

他本来,就是个执拗的性子。

于是,大臣们的奏折,一律不回应,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置。

甚至连自登基一来,每天雷打不动的朝会都取消了。

而就在崇祯和大臣们,僵持的时候,消息不断从遵化、三屯营传来。

十一月初一。

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四千精锐,奔袭三百里,抵达三屯营。

两个时辰前,接管三屯营的满桂,将赵率教,迎入城中。

当天晚上,孙承宗、方正化,也赶到遵化城,接管防务。

十一月初二。

方正化不顾巡抚王元雅的强烈反对。

亲自带领兵卒,查抄遵化城内乔、常、曹三大晋商开设的商号。

三家商号上至掌柜,下至伙计、亲属,一共五百余人,无一人漏网。

经过严刑拷问,很快就揪出了暗中勾结建奴的奸细。

并且,盘问出了,策应建奴的详细计划。

崇祯收到这些消息后,总算是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此战,必胜!

时间来到十一月初五。

大批官员来到皇宫外请见。

声称若是崇祯不见他们,就一直静坐下去。

“遵化那边,应该快要有结果了!”

“希望孙承宗、满桂,没有让朕失望!”

崇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烦躁,压制下去。

这些天,他看似稳如泰山。

实际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他不得不担心。

同时,他也对朝中的大臣们,感到彻底的失望。

这时,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宫外的大臣,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准备死谏……”

“他们这是打算,逼宫吗?”

崇祯冷哼一声,“摆驾平台,让他们都过去!”

平台位于建极殿,是皇帝咨询大臣政务的场所。

平台召对是大明的一项惯例。

崇祯来到平台时,有资格列席的官员,全都到齐了。

朝会一开始,大臣们就开始发难。

“陛下不经内阁下发中旨,有违祖制,恳请陛下,收回中旨!”

“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副总兵朱来同,何错之有?为何陛下,直接以中旨罢黜?”

“陛下这是乱命,臣等不敢从命,请立即收回!”


“这三样仙粮,当然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不挑地,抗旱。”

赵老汉抢着替云逍答道。

崇祯急忙追问道:“产量有多少?”

“土豆亩产三四千斤,红薯五六千斤,玉米少点,只有一千来斤。”

“要不是云仙长,拿出这三样仙粮,让咱们耕种,赵家峪今年,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赵老汉满脸崇敬地看着云逍。

那眼神,就像是看真正的神仙一样。

“这不可能!”

“世间怎么可能,会有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

崇祯盯着云逍,既是难以置信,又是满怀期待。

赵老汉急了,“你这小昊子,不信老汉我的话,连你叔都不信了?”

云逍不在意地笑了笑,“这三样作物,今年我一共种了五亩地,全都放在柴房里,不信的话,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崇祯和方正化,急匆匆的来到柴房。

就见柴房的墙壁上,挂满了玉米棒子。

地面上的土豆和红薯,堆成了两座小山。

“人世间,怎会有此等粮食?”

“若是能将这三样作物推广,我大明,将再无饿死百姓!”

崇祯双眸赤红,呼吸急促,就跟拉风箱一样。

“万岁爷,大喜啊!”

“有了这三样高产粮食的种子,即使遇到天灾,也不会有百姓饿死了!”

方正化连忙向崇祯道喜。

崇祯感觉像是从身上,搬走了一座大山。

只要粮食问题解决了,百姓有饭吃,自然就不会有乱民。

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辽东的建奴了。

看着屋里的粮食,崇祯似乎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方正化兴冲冲地道:“奴婢这就去向那道士,表明万岁爷的身份,让他献上这三样作物。”

崇祯想了想,然后摆摆手。

“煤炉,高产粮食,还能治愈背疽。”

“这道士,很不简单,定是游戏风尘的异人!”

“就暂且不要露了朕的身份吧,先探清他的底细再说。”

崇祯的神色,十分郑重。

“万岁爷圣明!”

“只是,那道士,将万岁爷,误认作侄子,若是不表明身份,恐怕言语上,会有所冒犯。”

崇祯不在意地笑了笑,“不妨事。”

只要能解决大明百姓的肚子问题。

别说是让他,给人当侄子,就是当孙子,又算得了什么?

二人返回配殿。

方正化直奔主题:“道长为何不将这三样作物献于官府,惠及天下百姓,道长也能得到官府的赏赐。”

“赏赐?”

云逍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方正化。

方正化愕然:“我说的不对吗?”

赵老汉笑道:“咱们村子的秀才赵臣龙,去年就拿着这三样粮食,去顺天府衙门,准备换取奖赏,你们猜,结果咋样?”

崇祯问道:“结果如何?”

赵老汉叹道:“顺天府的老爷说,赵秀才妖言惑众,打了他三十板子,让他在床上,躺了足足三个月。”

崇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顺天府简直是尸位素餐!”

“你们知道这土豆、红薯、玉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云逍发出一声嗤笑,指着桌上的三样东西,问道。

方正化道:“总不会,真的是从仙界,来的吧?”

“这三样东西,都是来自西洋。”

“土豆最早进入大明,却仅仅只是被达官贵人,当做是新奇的蔬菜。”

“那么多当官的都知道土豆,可是又有哪个能想到,用来解决百姓的温饱呢?”

云逍一阵冷笑。

崇祯怒道:“官吏不思百姓疾苦,着实可恨!”

“红薯、玉米,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大明,如今在福建、广东等地,都有耕种。”

“可为什么这些地方官吏,没有上报朝廷呢?”

云逍又反问道。

崇祯皱着眉头,怎么也想不透其中的原因。

“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百姓愚昧,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作物。”

“二是推广这些作物,对官吏没有好处,他们从中捞不到任何油水,就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费这个心思了。”

“三是富绅、地主们极力反对,若是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那谁还会卖田、卖身给他们,当牛做马呢?”

云逍一阵摇头叹息。

土豆、红薯、玉米!

这是穿越者装逼的三大神器。

一本穿越文里,没这三样东西,绝对是失败的。

可真的穿越后,当云逍了解到实情,才知道这些,全都是扯淡!

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利益驱动。

不光是大明。

就是放到其他任何朝代,也都是一样。

土豆、红薯、玉米,传入九州近百年!

一直到康麻子时期,才推广到全国,就是这个原因。

“官吏尸位素餐,可恨之极!”

崇祯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你就是个小屁民,瞎激动个啥?”

“如今这大明的国情,即使有官吏大力推广,也没办法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

云逍瞥了一眼崇祯,一脸鄙夷。

崇祯皱眉说道:“这又是为何?”

“土地!”

“大明的大半土地,都掌握在宗亲、权贵和富绅们的手里。”

“即使这三样高产作物,推广到全国,老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

“到时候,肥的是宗亲、贵族、地主,百姓还是照样会被饿死!”

崇祯哑口无言,整个人就像是被迎头浇了一瓢凉水。

身为大明天子,他当然清楚,如今的土地兼并,究竟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土地问题不解决,即使有高产作物,还是没办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而,土地的问题,又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完全是个死结,根本没办法解决。

可笑自己以为有了红薯、土豆以及玉米,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还是太天真,想得太简单了啊!

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还没有一个小道士,看得透彻。

“从古至今的王朝,之所以亡国,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土地问题。”

“没有土地,老百姓就会吃不饱饭,遇到天灾,就会饿死人。”

“百姓被逼到无路可走,就会起来造反!到时候,国家就会亡!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明也不例外!”

“咱们这大明,吃枣药丸啊!”

云逍这番话,完全是有感而发。

却没想到,落在其他人耳中,如同惊雷一般。

崇祯满脸震怒,气得浑身直颤。

居然有人,当着他的面,说大明要亡?!

让他这位大明皇帝,如何不震怒?!


兹事体大。

崇祯虽然不信,却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加上煤炉和三种高产粮食的事情,也要迅速安排下去。

于是,他便让随堂太监王承恩传旨,让宣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到文华殿议事。

此时,已经天黑。

奉旨入宫的大臣们,都是疑惑不解。

皇帝陛下这么晚召集他们,肯定不会是赐宴。

等大臣们参拜完毕。

崇祯直奔主题道:“兵部可有收到蓟镇急报?”

兵部尚书王洽回道:“启奏陛下,近年来,蓟镇一直平稳无事,近日也不曾收到什么急报。”

众多大臣,面面相觑。

这大晚上的宣召他们,就是为了这事?

崇祯松了口气。

果然是那道士,在危言耸听!

他差点信以为真了。

自己也是关心则乱,怎么差点就信了呢?

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万一以后,建奴真的这么做了呢?

“建奴有没有可能,绕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奇袭蓟镇要隘,攻击我大明京畿重地?”

崇祯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忧虑。

大臣们都是一愣,然后全都笑了。

首辅韩爌,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陛下多虑了,建奴若想绕道蒙古,便需要奔袭千里草原,哪有那么容易?”

“蓟镇以北的蒙古哈喇慎部,是我大明藩篱,又怎么会让建奴大军通过呢?”

兵部尚书王洽的语气,也十分笃定。

就差没说崇祯这是在杞人忧天了。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二人的说法。

“建奴长途奔袭,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草?”

“蓟镇防线倚靠长城,又有重兵把守,建奴的骑兵想要突破关隘,谈何容易?”

“奴酋皇太极敢孤军绕道千里,奇袭蓟镇要隘,就不怕全军覆没?”

见大臣们都这样说,崇祯心中大定。

在座的都是大明的肱骨重臣,学识、才干,都是最顶尖的。

不相信他们,难道去相信一个小道士?

那样也太荒谬了!

崇祯将建奴入塞的事情彻底放下。

道士虽然喜欢危言耸听。

但煤炉以及三种高产粮食,却是实打实关系社稷民生的事情。

必须尽快落实下去。

崇祯向王承恩挥挥手:“王承恩,传膳吧!”

众人面面相觑。

皇帝专门宣召他们连夜入宫,就是为了赐膳?

宫里的御膳,有什么吃头?

不过,陛下能赐膳,可见心情不错,他们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可不等晚膳端上来,一名太监,就疾步走进了文华殿。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奏章呈上来?

太监迈着小碎步,来到崇祯身前,双手举起一道密封的信件。

“兵部转来的八百里加急,转呈陛下御览!”

崇祯的心,陡然一沉,心里涌起强烈的不详预感。

大臣们一阵骚动。

八百里加急,意味着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兵部转过来的,那肯定是兵事。

王承恩连忙拆开信件,当众宣读了出来。

“十月二十六日,奴酋皇太极,亲领十万大军,取道蒙古,以哈喇慎部为先锋,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现已攻破关隘,突入长城之内……”

不等王承恩念完,崇祯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

他整个人,都像是在瞬间,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

殿中的内阁辅臣、六部九卿,无不面如土色,脸上尽是惊惶之色。

刚才轻松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

偌大的宫殿内,瞬时如同铅云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等大臣们反应过来,这才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

刚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建奴绝对不可能入关。

这话音才刚落,就给实锤了。

这老脸被打的,啪啪啪直响啊。

大臣们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是难以置信。

陛下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有先见之明!

只是,他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崇祯跟他们一样,此时脸上,也是火烧火燎的。

竟然,真的被小道士,言中了!

既然建奴入关的消息是真的。

那么建奴兵临京师、肆虐京畿,肯定也是真的。

大明只有十几年的光景,难道……也是真的?!

崇祯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半晌。

崇祯缓过神来,颤声问道:“众卿,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沉默了。

“这消息,未免太过惊人,需加以核对,方能做出应对之策。”

首辅韩爌这时候,自然不能装死,只得硬着头皮开口。

崇祯冷哼一声。

建奴已经入关,即将袭入京畿重地。

这时候,去复核消息的真实性?

八百里加急,又怎么可能会有假?

内阁次辅李标说道:“建奴入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竟然毫无察觉,必须严惩!”

“建奴阴险狡诈,绕道蒙古,谁能预料的到?此事,袁崇焕无罪!”

“况且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建奴大军,怎能在这时候处置他?”

内阁辅臣钱龙锡,急忙站出来,替袁崇焕辩解。

“立即传旨袁崇焕,率关宁军,前来京师勤王!”

“建奴满万不可敌,光是关宁军还远远不够,必需传令各镇兵马勤王!”

“银子!调动大军,哪里来的银子?去年的粮饷,都还欠着呢!”

“建奴才刚刚突破长城而已,还有遵化、三屯营防线,足以将其拒于京畿之外!”

大殿内乱糟糟的一片。

大臣们无不站在各自的立场。

崇祯感到头痛欲裂。

心中更是震惊、失望之极。

这就是大明的肱骨重臣?

争权夺利的时候,一个个奋不顾身。

真正到了关乎江山社稷的危急时刻,却没有一个顶用的。

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议论间。

几名太监,端着御膳,来到了文华殿。

所谓的御膳,正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糊。

正是崇祯临离吕祖观时,让方正化顺手牵羊带走的。

崇祯本来准备,让大臣们,品尝一下,这三样高产作物。

然后再顺势商议,全国推广的事情。

没想到,传来了建奴入关的消息。

“撤下,赶紧撤下!”

王承恩赶忙朝太监们挥手。

这群不长眼的东西。

现在,谁还有心思,用膳啊?

“且慢!”

崇祯看着盘中的红薯,猛地想到了什么。

他的身体一震,随即,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除掉那个小道士,实在是太简单了。

可是,这牵扯到当今皇帝,却不得不慎重。

如果是往常,倒也不必在意什么。

宫里的那位,早就被文官给忽悠瘸了。

糊弄他,还不容易?

这现在,风声正紧。

要是因此让皇帝,注意到晋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许久。

范永斗睁开眼睛,眸子中有了冰冷的杀意。

“遵化三家的事情,不能没有个交代,必须查清楚!”

“设法让官府出头,办了那道士。”

“记住,在除掉他之前,必须拷问清楚!”

范常麟得意地一笑:“父亲放心,我一定办的漂漂亮亮的。”

区区一个小道士而已。

正如他在道观说的那样。

范家只需一根手指,不……!

一个眼神,就有人帮范家,将他轻松捻死。

就在崇祯准备加封云逍,而范家要算计他的时候。

此时,云逍正躺在床上,琢磨着如何应对范家报复的事情。

穿越大明三年了。

云逍就像是一个过客。

不曾想过要干出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事。

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这明末乱世中活下去。

可不曾想,这次由于侄儿,竟一脚蹚进了浑水里。

一不小心,把‘己巳之变’给搞没了。

范家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麻烦既然找上门来了,那就只能解决掉。

云逍决定,既然要搞,那就搞一个大事情!

不如就把范家,甚至是整个晋商八大家,全都搞没吧!

正思忖间。

道观大门被敲响。

云逍以为是范家这么快就上门报复了。

没想到,是有人登门求医。

来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染了风寒,已经咳成了严重的肺病。

在这个年代,依然没什么好办法医治风寒。

有钱人靠药来养,穷人就只能靠身体扛。

病人显然不是有钱人,体质也很差,现在的状态等于是没治了。

也难怪他们不在城里治,反倒舍近求远来到道观。

不过对于云逍而言,这重症感冒引起的肺病,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只要把炎症这个最大的麻烦解决,其他的就都不是什么问题了。

虽然云逍不是什么神医,却可以提炼大蒜素。

大蒜素并非是抗生素,而是广谱抗菌药。

能抑制和灭杀很多病菌、病毒。

在这个年代,简直是救命的仙丹。

云逍前世在网上,曾看过用最简陋的工具,提取大蒜素的完整视频。

之前治好村民赵老汉的背疽,用的就是大蒜素。

治风寒自然也不是个事。

给病人服用了大蒜素,又开了一副药喝了后。

效果十分明显。

一个多时辰过后,病人就退烧了,咳嗽也不再那么厉害了。

云逍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多,这才沉沉睡下。

到了第二天早上,云逍来到客房。

发现安置在这里的父女俩,居然开溜了。

桌子上放着一个用手帕包裹着的银镯子和十几文铜钱。

镯子被擦的锃亮,显然被主人视作是珍贵之物。

云逍叹了一声。

昨天晚上,他就知道这父女俩没钱治病,他也没打算收钱。

以前,他不知道给赵家峪的村民们,免费治了多少次病,所以也不差这一次。

这对父女显然是没钱,于是把珍藏的银镯子,以及身上所有的钱,都留了下来。

云逍把镯子和钱收好。

洗漱毕,练了一套太极剑。

这时,崇祯带着王承恩,来到了道观。

崇祯这次来,主要是向‘叔父’邀功的。

纯阳真人,昌平伯!

这绝对算是送给‘叔父’的一件大礼了。


建极殿,平台。

大殿内,跪满了大臣。

大臣们的态度,十分坚决。

皇帝不答应,就一直跪下去。

轮值太监王承恩大急。

他压低声,向崇祯说道:“陛下,退朝吧,明日再议!”

崇祯冷哼一声。

由于太过震怒,他脸色铁青,藏在衣袖中的双手,紧攥成拳头。

可如今这场面,显然是无法强压下去,也只能是暂时退朝了。

就在这时。

一阵欢呼,由远及近。

声浪一波接着一波,不断传入皇宫之中。

紧接着,又有爆竹的声音不断响起。

听上去,竟是比过年还要热闹。

崇祯眉头大皱。

又发生什么事情了?

大臣们一阵窃窃私语。

“定是蓟镇防线出事了!”

“陛下听信妖道谗言,岂有不败之理?”

“可是,听声音,似乎不像是大败啊!”

“这些年,什么时候有过好事?”

一名太监,高举着一封粘着红色羽毛的军报,跌跌撞撞地跑进大殿。

“八百里加急!”

“来自遵化的八百里加急!”

崇祯的心,猛地揪在了一起。

同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期盼。

大臣们也全都高度紧张起来。

其中也不乏幸灾乐祸的。

呵,陛下一意孤行,这下子,捅大篓子了吧?

看以后,他还敢不敢,与大臣争权!

“大捷!”

“遵化大捷!”

送信的太监,声嘶力竭地大喊着。

由于太过兴奋,他完全忘记了这里是什么地方。

如果是平时,他早就被拖出去,活活打死了。

可此时,满殿的人,全都被他的话惊呆了,自然没人跟他计较什么。

大殿内,寂静了片刻,随即,一片哗然。

“我是不是听错了,遵化大捷?”

“建奴十万大军,遵化和三屯营守军加起来,也才是六七万人,怎么可能大捷?”

“谎报军情,肯定是谎报军情!”

“孙承宗这阿谀之徒,为了讨陛下欢心,竟然撒下这样的弥天大谎,该杀!”

“必须严惩孙承宗、满桂!”

王承恩快步上前,从太监手中接过军报,转呈给崇祯。

崇祯强压下心头的激动,沉声说道:“念!”

王承恩赶忙拆开军报,当众大声念了出来。

“十一月初三凌晨,建奴大军兵临遵化城下,四面围城。”

“奴酋皇太极派人劝降,被钦差孙承宗、巡抚王元雅,严词拒绝。”

“建奴大军大举攻城,遵化军民死守城池,伤亡巨大。”

军报中的描述,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然而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的凶险。

殿内文武百官的心,全都高高悬起。

崇祯更是紧张的握紧拳头,手心中满是汗水。

“叔父”的推算,果然分毫不差。

建奴果然是在初三这天,兵临遵化城下。

可万一孙承宗、王元雅,顶不住建奴的攻势,再怎么精确的推算都没用。

“钦差孙承宗、监军方正化、巡抚王元雅,亲上城墙御敌。”

“军民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先后击退建奴十数次攻城。”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

“叔父”推荐孙承宗,以及朕亲自挑选的方正化,果然没错!

王承恩继续念道:“当夜,钦差孙承宗,派人伪装成奸细,秘密联络建奴。”

“建奴不疑有诈,约定第二天,由内应在城内纵火,并设法打开城门,迎建奴大军入城。”

韩爌忽然出声:“且慢,奴酋皇太极狡诈多端,又怎么会轻易中计?”

众臣也都纷纷露出质疑之色。

要是建奴这么好糊弄,辽东局势何至于糜烂至此?

这几天,从遵化送来的消息,饶过兵部和内阁,直接送达御前。

大臣们自然是不知道内奸的事情。

王承恩看向崇祯。

他是崇祯心腹,却是知道这些事情。

只是没有得到许可,当然不敢乱讲。

“但讲无妨!”

崇祯轻描淡写地说道,心中却是一阵冷笑。

若非“叔父”神机妙算,又怎能揪出内奸?

又怎么可能让奴酋皇太极上当?

竟然说“叔父”是妖道!

岂有此理!

只可惜,这次无法为“叔父”扬名了。

王承恩把抓获遵化城中晋商奸细的事情,当众说了出来。

众人一阵骚动。

包括首辅韩爌在内,很多大臣震惊之余,心中忐忑不安。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晋商有些关联。

收了晋商银子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如今,在遵化城中,揪出了晋商奸细。

要是继续追查下去,他们谁都逃不脱干系。

崇祯示意王承恩继续念下去。

“十一月初四凌晨,遵化城内突起大火,城门大开。”

“奴酋长子、贝勒爱新觉罗·豪格,率领五千精锐,率先进入瓮城。”

“我军早在瓮城四周设下埋伏,以弓弩、火器,当场射杀建奴无数。”

“豪格……当场被射杀!”

念到这里,王承恩的声音,变得亢奋起来。

崇祯振奋击掌,大声叫道:“好!”

众多大臣,全都惊呆了。

怎么感觉,像是在听戏文一样。

确定这是真的发生在遵化城中的事情?

而不是在说罗贯中写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王承恩没有理会众人,继续颤声念道:“随后,监军太监方正化,亲自领一万兵马,趁势杀出城池。”

“与此同时,与遵化约定时间的三屯营驻军,由满桂、赵率教亲自率领,攻打建奴屯粮之处。”

“建奴猝不及防,又遭前后夹击,大乱。”

“满桂、赵率教领军烧毁建奴粮草,遂撤回三屯营。”

“方正化身先士卒,亲手斩杀建奴二十余人,并冲击奴酋皇太极帅旗,迫使其后移。”

众人听得惊心动魄,热血沸腾。

“经初步统计,此战,我军战死军民五千一千余人,伤三千有余,多为守城时伤亡。”

“斩杀建奴八旗兵三千四百余,蒙古哈喇慎部骑兵五千有余,俘获二千五百三十七人。”

“如今,建奴大军已撤离遵化,兵退喜峰口。”

大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大捷,真的是大捷!

谎报军情?

如果是以往,军报中的数字,还真的有可能是注过水的。

可还有两千五百多俘虏呢,这怎么作假?

大捷!

这是自建奴作乱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捷!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