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星辰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全本阅读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

全本阅读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

随遇而安写手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完整版军事历史《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朱厚熜黄锦,是网络作者“随遇而安写手”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自己心仪的官员。“臣举荐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大人,担任左都御史,负责清查冗员问题。”这是杨廷和早先准备任命吏部尚书的。现在吏部尚书被袁宗皋拿下,杨廷和立马就准备让乔宇担任左都御史。杨廷和对于夏言很是欣赏,因为夏言这一下,让杨廷和有了清查内官的名义。因此杨廷和准备把乔宇调上来,让乔宇全权负责这个事情。石珤此人太刚硬,不怎么听......

主角:朱厚熜黄锦   更新:2024-02-09 20:2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厚熜黄锦的现代都市小说《全本阅读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由网络作家“随遇而安写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完整版军事历史《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朱厚熜黄锦,是网络作者“随遇而安写手”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自己心仪的官员。“臣举荐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大人,担任左都御史,负责清查冗员问题。”这是杨廷和早先准备任命吏部尚书的。现在吏部尚书被袁宗皋拿下,杨廷和立马就准备让乔宇担任左都御史。杨廷和对于夏言很是欣赏,因为夏言这一下,让杨廷和有了清查内官的名义。因此杨廷和准备把乔宇调上来,让乔宇全权负责这个事情。石珤此人太刚硬,不怎么听......

《全本阅读我在大明,刚穿越就要登基为帝》精彩片段


“皇上,臣有本奏。”

登基第三天,朱厚熜越来越感受到皇帝的权威。

朱厚熜虽然只是藩王入继,但皇帝就是皇帝。现在不是汉唐时期,汉朝和唐朝的时候年轻的皇帝不是丞相的傀儡,就是宦官的傀儡,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但在明朝完全不一样。

登基之后,那些正德朝横行朝野的权阉,面对新皇都是战战兢兢,讨好朱厚熜。张永、魏彬、谷大用这样声名赫赫的权阉,在正德朝哪一个不是权势滔天、凶名赫赫,但现在哪一个不是夹着尾巴行事。

天天都担心新皇会处理他们。

再说明朝历史上都有一号的内阁首辅杨廷和,面对朱厚熜也不会正面对抗。历史上朱厚熜上来就是大礼仪事件,和杨廷和为首的群臣正面直接对峙。正是因为历史上嘉靖皇帝太稚嫩,登基的时候太年轻。所以开始完全不懂得平衡之道,自己袖起胳膊上阵,因此大礼仪早期才会处于被动。

但现在不一样。

朱厚熜还不想引起大礼仪之争,不想和朝臣正面对峙。所以在处理事情上,大臣没有理由也不会随便反驳朱厚熜的意见。现在杨廷和他们想要解决正德朝留下来的权阉,更是不敢随意行事。因为宦官是皇帝家奴,没有皇帝的同意,朝臣无法对他们动手,那和造反没有区别。所以杨廷和他们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弹劾宦官,以此来给朱厚熜压力,让朱厚熜同意他们的意见。只有朱厚熜同意了,他们才能够对权阉下手。

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如此的巧妙。

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着皇帝的意志,都是围绕着皇权设计。内阁听话,皇帝信任,那么内阁实力强大。一旦内阁不听话,皇帝直接和六部对话,那么内阁就成了摆设。明朝内阁是永远不可能和现代内阁制有什么关系的。

当然如果皇帝和内阁闹得不可开交,那么整个朝廷事物就有可能崩溃。毕竟皇帝还要指着这些大臣干活,你要是太不给他们面子,那么谁给你干活。

朱厚熜还是很满意现在的结果。

只要等自己把那些早年的朝廷重臣召回来,就能够利用他们牵制住杨廷和。到时候再发起大礼仪之争,朱厚熜就不相信,杨廷和还能够跟历史上一样一呼百应。

就在朱厚熜沾沾自喜的时候,六科那边有个中年官员站了出来。

看起来大约四十岁左右的样子。

“皇上,先帝之时,内外机构人员膨胀,超过定额几倍、十几倍之多。及内外官员旗校工役冒滥,其中多数乃是空额冒领。皇上初登大位,此等弊政当予以革除。”

朱厚熜接过此人的折子看了看。

对于很多都写的很详细,特别是对于兵部官员旗校工役冒滥的情况写的最为详细。的确是非常严重,正德皇帝赏赐很是爽快,兵部机构膨胀惊人。

除了兵部之外,他还对于其他六部和内官也做了一些调查。

看完之后,朱厚熜道:“卿是何人?”

“臣兵科给事中夏言。”

“夏言,你很好。”

朱厚熜再次看了看夏言。

此人原来就是嘉靖朝的首辅,也是明朝很少见的被赐死的首辅。此次会议杨廷和他们最想要的就是朱厚熜点头答应查处权阉。现在只有得到朱厚熜的同意,杨廷和才能够处理权阉。

但朱厚熜一直不说话。

可是夏言这一下,就破了两个人目前的尴尬处境。夏言的意思很简单,内外都有问题。不仅仅是内廷宦官衙门有问题,六部这边也有问题。应该是一起查。

这是给朱厚熜台阶下,也是给杨廷和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不要总是抓着内官不放,这样肯定会引起皇帝的警觉。直接说内廷和外朝都有问题,都要一并清查。反正清查的时候,主要是督察院出面,最后还不是有利于朝臣。

朱厚熜很喜欢夏言的聪明劲,因此忍不住再次道:“卿是哪年的进士?”

“臣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

“你这个折子写的不错,有根有据,让朕一目了然。”

“臣谢皇上夸赞。”

在场的那些臣子看到朱厚熜如此和颜悦色的和夏言说话,明白夏言是入了新皇的眼,一个个都是非常眼馋。朱厚熜没有继续和夏言说话,毕竟现在的夏言不过是从七品的小官。

还不够帮助朱厚熜的。

朱厚熜立马道:“左都御史何在?”

“臣在。”

一个老头,摇摇晃晃的来到了朱厚熜前面。

看起来一阵风就会把他吹跑一样。看着这样的老臣,朱厚熜陡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样的身体能处理公务吗?好一会朱厚熜才道:“陈卿,我拟让陈卿负责此事,全面清查超过定额的官员,以及内廷外朝旗校工役冒滥的情况。”

“皇上,臣年事已高,实在是不堪重用。臣本已准备告老还乡,不敢接受此等大任。”

督察院左都御史陈金哆哆嗦嗦的拿出了一本奏折。

朱厚熜接过来一看,是一封请辞的奏折。里面写着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无法继续为皇上效力。朱厚熜拿着这份奏折,也不敢轻易肯定,这位老头究竟是怎么想的。

因为这可不是普通的老头。

自己是督察院左都御史,女婿是目前的内阁大学士蒋冕。老头今年已经是75岁,资历很深。几次有机会担任督察院左都御史,都因为一些事情没能够上任。正德十年复出,担任两广总督,镇压了当时的叛乱。正德十四年终于成为督察院左都御史,掌督察院。

他突然辞职,是真的要走,还是想要试探自己?

朱厚熜和颜悦色的道:“卿乃朝廷重臣,朕初登大宝,还要倚重卿等老臣,岂能弃朕而去。”

“皇上,臣今年已七十有五,实在是精力不济,无力处理事情。臣不敢贪图高位,影响朝廷大事。在左都御史任上,唯恐无法完成皇上重托,每晚都不敢入睡。朝野贤臣众多,臣不敢恋栈高位。”

朱厚熜又劝了两句,但陈金态度坚决,一定要辞职。

“卿离开,朕甚不舍。卿乃先帝重臣,朕命锦衣卫护卿回家。”

“皇上如此恩德,臣铭感于心。”

陈金跪下感谢朱厚熜。

朱厚熜命人扶起陈金,陈金立马表示自己不应该继续参加会议。朱厚熜命自己的贴身太监高忠送陈金回家。朱厚熜其实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对于人事大动干戈。

因为对于朝政不熟悉。

陈平的想法是,等自己把那些老臣召回来,削弱杨廷和的实力和影响力之后,在对于人事进行改革。

可是陈金一定要离开,朱厚熜也是没有办法。

“陈卿离去,顿失股肱之臣。”

朱厚熜轻叹一声,接着道:“朕本想让陈卿负责调查,现陈卿离去,奈何?”

“皇上,可选择一人担任督察院左都御史,继续负责此事即可。”

袁宗皋上前。

朱厚熜一听,连连点头,道:“此话有理。朕选一人担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全权负责此次清查。不知各位可有好的人选。”

左都御史是大九卿,是朝廷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需要廷推的。

不过今天有这么多人在这里,等于是一次廷议。皇上亲自主持的廷议,就不需要另外再廷推,在廷议当中直接选择就可以。朱厚熜是直接问了大家,让大家推荐一个人。

“臣举荐一人。”

袁宗皋是吏部尚书,在人事问题上话语权很重。

大明朝历史上内阁强势之后,六部权力被内阁侵吞,被内阁拿走很多。大部分六部尚书,都只能是成为内阁阁臣的附庸。但独独吏部却是例外,吏部一直能够和内阁相抗衡的。

特别是皇帝信任的吏部尚书,那是连内阁首辅都无可奈何的事情。

“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掌翰林院,执掌詹士府的石珤大人。石学士公正廉明、刚正不阿,朝野皆知。石学士负责此事,定然能够解决冗员泛滥,旗校工役泛滥的情况。臣举荐石学士担任督察院左都御史。”

朱厚熜看向了石珤。

这可是名声很大的人物,在朝野上下都是声名赫赫。

在正德朝天天怼正德皇帝,还能够继续升官的人物。正德皇帝可不是好惹的,那些言官进谏,正德皇帝不高兴了就全都贬斥。被正德皇帝赶走的言官不知道有多少,朝廷不知道多少重臣被皇帝踢出去。

正德皇帝才不管什么名声不名声。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很多人都说正德皇帝一半的骂名都是文人虚构出来的,因为正德皇帝对于这些文官是真的不客气。可是在这样随心所欲的皇帝面前,石珤此人比言官说的还激烈,但却能够步步升官。

此等人物可不是普通人。

“臣举荐一人。”

此时内阁大学士毛纪站了出来。

早年内阁大学士是没有资格参加廷推,没有资格推荐人的。但随着后来内阁权力加重,内阁大学士也能够推荐自己心仪的官员。

“臣举荐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大人,担任左都御史,负责清查冗员问题。”

这是杨廷和早先准备任命吏部尚书的。

现在吏部尚书被袁宗皋拿下,杨廷和立马就准备让乔宇担任左都御史。杨廷和对于夏言很是欣赏,因为夏言这一下,让杨廷和有了清查内官的名义。

因此杨廷和准备把乔宇调上来,让乔宇全权负责这个事情。

石珤此人太刚硬,不怎么听杨廷和的话。杨廷和更愿意让自己信任的人负责这个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

“太远,太慢。”

朱厚熜轻轻地一句话就否决了乔宇。

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臣举荐一人。”

蒋冕站出来,道:“大理寺卿赵鉴大人。”


正德16年(1521年)3月26日,迎接朱厚熜的钦差队伍来到了安陆。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

光是朝廷大佬、勋戚、内官大佬,就有40多个人。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内阁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中官则是三名司礼监太监谷大用、韦霖、张锦。

司礼监太监,这里面的太监不是宦官的意思,是内官官位。太监在内官当中是属于正四品的官位,别看只是正四品,但在二十四衙门当中最高的掌印太监也不过是正四品。此次司礼监一次性来了三名太监。而且这些权阉在正德朝随心所欲惯了。

先是谷大用脱离钦差队伍,来给朱厚熜报喜。很快又是司礼监太监韦霖,脱离了大队,来到了兴王府。不管是谷大用还是韦霖,他们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在朱厚熜这个新皇面前刷刷脸。和朝臣和勋贵不一样,宦官的一切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皇帝的宠爱决定他们的权势。所以他们比任何人更着急。

至于其他六部的侍郎,那都是没有位置的,都要靠后跟着这些大佬。

随着钦差使团到来,整个安陆都轰动。

因为整个安陆都知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安陆马上就要出来一个皇帝了。虽然朱厚熜要接任皇帝的事情还没有公布与众,但只要是聪明人都已经明白。毕竟如此规模的钦差队伍,跟着的军队也不在少数。这些大佬,带着几千军队南下,每天奔跑上百里以上,早就惊动了沿线藩王和官府。当然今天来的是先头部队,都是沿途换马不换人奔袭的。至于大部队还在后面,他们的行军速度没有这么快。

朱厚熜带着兴王府诸人,以及兴王府仪卫,还有安陆府大小官员来到了王府门前迎接钦差使团。王府门口道路两旁,已经有很多安陆百姓过来。见到朱厚熜出现,安陆百姓都是跪地。

大家当然不知道正德皇帝已经驾崩。

不过正德皇帝没有子嗣,一直传闻正德皇帝身体不好,现在这样规模的使团来到了安陆意思很明确。正德皇帝选择朱厚熜作为皇帝接班人。

这一点不仅仅安陆百姓知道,很多藩王也已经得到了消息。

因为钦差使团的情况如此明显。勋贵、外戚、内阁、六部尚书、内官,各个部门都出来一些大佬人物。能够让这些人出动的,按照明朝礼制也只有迎接嗣皇才有可能。

到达了安陆之后,这些钦差大臣都开始服白。

这是服丧的仪式。

看到这些大佬一个个服白,所有人瞬间都明白,他们这是在服皇帝的丧。也只有国丧,才能够让这些大佬齐齐服丧。而且正德皇帝身体不好的消息一直在流传,现在服国丧很明显就是正德皇帝驾崩。一瞬间整个兴王府的人多明白,正德皇帝已经驾崩,朱厚熜马上就要成为新皇。

朱厚熜看着这些人公开服丧,心里也是大定。

杨廷和他们开始的时候秘不发丧,是担心全国大乱。特别是那些藩王借着皇位空虚的时间,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但现在这些钦差既然是公开服丧,很明显杨廷和他们已经是稳住了北京局势。而且也不担心藩王作乱。

这是朱厚熜希望的。

朱厚熜希望可以平稳的继位,而不是继位的时候出现任何的问题。

这一次来的虽然都是明朝勋戚、内阁、中官大佬,但按照礼制,他们要面对朱厚熜和兴王妃行礼的。但他们是钦差大臣,所以朱厚熜领着这些钦差使团来到了承运殿。

接着朱厚熜和兴王府诸人,以及安陆府大小官员都跟着服白。在承运殿准备好了之后,朱厚熜和兴王妃率领大家下跪接旨,谷大用宣读大行皇帝遗诏。

诏曰:

朕疾弥留,储君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诏书即下,整个承运殿鸦雀无声。

此时内阁大学士梁储上前道:“皇上十四日大行,臣等奉皇太后旨意南下,接殿下北上继位。”

“呜呜呜——”

不管是不是真心的,梁储既然公开表态皇帝驾崩,大家就算是挤也要挤出眼泪。

哭声很大。

哭声当中,安陆府的那些官员却是很高兴。

因为兴王府就藩安陆,所以和安陆府的官员是熟悉的。兴王府这些年在安陆支持教育,而且也时常参与赈灾,和安陆府官员关系还是融洽的。

兴王府别看是就藩几十年的新藩,但经济实力是一点都不差。因为弘治皇帝和正德皇帝,前后两任皇帝对于兴王府都是信任有加。要钱给钱,要地给地。

现在兴王府要出来一个皇帝,整个安陆都会受惠。毕竟在皇帝就藩过的地方当过官,这份资历就和其他人不一样。谁知道这段时间在安陆做过官的,和兴王府有没有关系。为了讨好新皇,对于安陆府的官员升迁,也不会太过挑剔。

“殿下,请节哀。”

看到朱厚熜哭泣不止,内阁大学士梁储上前扶起朱厚熜。

甭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朱厚熜这种表现还是让梁储这些正德朝的老臣欣慰。朱厚熜在众人的劝慰之下停止了哭泣,礼部尚书毛澄请朱厚熜升座。

接着是递金符。

这是明朝藩王规矩,明朝为了限制藩王有一系列的条款。藩王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想要离开封地,就必须要拿到朝廷的金符。朱厚熜毕竟没有登基,因此目前的身份还是一名藩王。

定国公徐光祚上前,给朱厚熜递过金符。

朱厚熜站起来,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徐光祚递过来的金符。等朱厚熜接到金符,礼部尚书毛澄让朱厚熜再次坐下来。接着在承运殿的文武大臣,按照不同的情况站着。

有传旨钦差,还有兴王府属官,以及安陆府地方文武。他们都各有各的位置。

然后统一对朱厚熜行礼。

大家都明白一点,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眼前这位的身份就完全不一样。本来朱厚熜只是藩王世子,就算之前皇帝下诏让朱厚熜承爵,但也仅仅是地方藩王。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

从朱厚熜接旨,接过金符开始,朱厚熜就成为了嗣皇帝。

“免礼。”

朱厚熜看着下面的文武官员,心情很是激动。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不过这才是刚刚开始。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而且只是一个年仅14周岁的小孩子。在北京没有丝毫的根基,到了北京还要面对张太后,面对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佬们,当然也包括勋戚阶层。

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袁大人。”

所有的仪式结束之后,梁储和袁宗皋小声说话。

袁宗皋是聪明人。

梁储刚和自己说话,袁宗皋就明白梁储的意思。这些南下钦差,还有话要跟朱厚熜说。但现在承运殿闹哄哄的,不是议事的地方。不过梁储他们都不熟悉朱厚熜,不好跟朱厚熜直接说,因此找了袁宗皋。

袁宗皋立马上前对朱厚熜表达钦差的意思。

朱厚熜点头。

很快承运殿变得空荡荡的。朱厚熜这边就剩下了袁宗皋、张佐、陆松、朱宸四个人。这是目前兴王府属官当中,最有分量的几个人。除了他们之外,剩下的都是钦差队伍当中的主事人。

“殿下,不知何时启程北上?”

梁储开口。

此次南下,论贵当然是定国公徐光祚爵位最高,论宠当然是张太后的弟弟寿宁侯张延龄。不过在此次钦差队伍当中真正主事的,是内阁大学士梁储和礼部尚书毛澄两个人。

特别是梁储。

是老臣,资历很深。

现在虽然杨廷和他们已经稳定了局势,但世事难料。如果藩王当中,再出来一个宁王这样的,那么就会影响社稷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朱厚熜早点北上继位。

朱厚熜想了想道:“梁阁老,你觉得呢?”

“殿下,为了社稷稳定着想,尽早出发为宜。”

“可。”

朱厚熜点头。

朱厚熜也不想在这里耽搁时间,越是浪费时间变数越多。因此朱厚熜道:“大家都累了,孤想大家休息两天,等孤祭拜父王,就立即出发。”

“甚好,甚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