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篇章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是叶轩魏忠贤的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穿越重生,作者“昆吾”所著,主要讲述的是: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让他进来!”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完整篇章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
“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
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
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
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
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
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提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十七年后与方正化一起战死的,分别是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四人。
崇祯这人政治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一手书法绝对在明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三,遒逸、秀润。
沉顿了一下后,崇祯又写下了一个名字——高宇顺
他是崇祯时最后一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李自成围京时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旁边还点燃了火堆。
他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若城破,他就跳进棺材,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投降,结果城破时果真如此。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但对大明和崇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死战不降了。
待时机成熟后,都可以成为信任的人。
“皇爷,午膳的时间到了!”
崇祯正准备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的时候,王承恩进了暖阁,崇祯只得停下思索,朝着乾清宫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很精致。
“皇爷,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野菜!”
半个时辰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心中吐槽史书的不靠谱。
都说崇祯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很多,其他菜的不说,就说最后一道野菜,说是崇祯为了尝试老百姓吃的饭菜,特意让下面人做的。
刚才他问了一下王承恩,王承恩的回答让他很是无语。
具体的做法是将野菜放进鹅的肚子里,用汤水煮着,再用酒洗,最后要人参和鹿茸搅拌野菜一起吃。
这特么的还是野菜吗?
这还叫体验百姓疾苦?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特么的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但是……真特么的好吃呀!
在东暖阁睡了半个时辰后,崇祯继续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静思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估计要被吓死,因为赫然写着「明朝灭亡十大问题总结」。
一、商人道德的失控;
二、三线作战的拖累;
三、小冰河期的天灾;
四、摧毁一切的瘟疫;
五、没有底线的党争;
六、军阀割据的形成;
七、军人道德的沦丧;
八、毫无廉耻的文人;
九、统一战线的失败;
十、专制力度的不足;
这十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了,每一项都不会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十项叠加在一起,以原来崇祯的能力,结局已经注定。
还有诸如太监专权、特务政治、内部腐败等原因,崇祯并没有列进去,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就是扯淡。
特别是太监专权,明朝宦官的权利是依附皇权的,又没有军权,想要哪个太监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
魏忠贤那么牛逼,崇祯上台两个多月就被弄死了,连带其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
这十大问题中,在崇祯看来,着重应该解决商人道德的失控、三线作战的拖累、没有底线的党争和军阀割据的形成这四项了。
例如商人道德的失控。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中描述道:一有适当的利润……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叛国。
这一点在明末展现的淋漓尽致,八大晋商不仅和建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违禁物资,还会作为建奴的耳目,刺探军情等。
想到这里,崇祯将八大晋商重点圈了起来,在他眼中这可是一大笔的横财。
第二、三线作战的拖累,后金集团、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等,西方列强在南方也虎视眈眈,蒙古劫掠一直未停,整个国内就是一个大窟窿,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党争,崇祯继位后,党争达到了巅峰,凡对手赞成的,东林党就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东林党就赞成,毫无底线,为自身利益置朝局不顾。
第四、军阀割据,前期还好,后期就是有兵就是大爷,给钱就动,不给钱一切免谈,听宣不听调,诸如后期京城被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兵马,也不去勤王救驾。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崇祯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怒气便增加了一分。
坐了好一会儿之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咱们慢慢清算!”
搞完这些,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还好现在是天启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崇祯二年,他什么都不用干了,直接自挂东南枝好了,哪还用总结经验。
因为崇祯二年是整个大明最后的转折的点,首先是崇祯元年陕西大灾的延续,全国大饥荒,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次,陕西的邮差李小哥揭竿而起了,第三,发生了三场兵变,
最后则是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道蒙古,避开了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锋直逼北京。
史称己巳之变,这一次战争,直接导致了数名高级将领死亡,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间接的减轻了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导致起义军实力的增强。
看着窗外,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承恩掌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跳跃,瞬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
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
“让他进来!”
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陛下,京卫三大营各军主将身穿盔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前门进入英国公府。”
崇祯听完,双眼眯了一下。
这么不加掩饰的招各军主将入府就是在向皇帝示威,京卫是我的,我有控制权。
否则,军中各种事宜那就在军营解决了,干嘛还要去私人府邸呢。
“陛下,需要臣打探一下他们聊了些什么吗?”
“你在教朕做事?”
……
百姓议论纷纷,负责看守告示的官兵听着人群中的议论,直咧嘴。
天色大亮之后,北京城内的百姓、士绅、勋贵都被这道诏书给炸出来了。
每一个贴有告示的地方都挤满了百姓,议论声连成一片,直冲云霄。
咣……咣……
咚……咚……
又是一阵锣鼓喧天的声响起,一队舞狮出现,后面还有几马车的箱子,看着马车行走的速度,就知道马车上的分量并不轻。
车子停在了菜市口后,一位年轻人跳到了一辆马车之上。
“各位父老乡亲、老少爷们,都听我说几句!”
“这不是芜湖巨店的少东家吗?不好好做生意,这是玩的哪一出?”
“这谁知道,只能说有钱人真会玩。”
“好好看着吧,这阮家家教甚严,这么做估计是有想法。”
……
就在人群议论的功夫,四五辆车子上的箱子都被搬了下来。
阮康文手一挥,数十个箱子被同时打开,一抹亮色在朝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银子,好多银子,开眼界了。”
“这是标准的银箱,每箱是能装五千两标准银,这里有一、二、三……二十箱,合计十万两白银,嘶……”
“这是要干啥?难道要给我们发银子?”
“没睡醒吗?”
“都别吵,听听这位少东家怎么说。”
……
“诸位父老乡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我阮家的发家史,今天晚辈再厚着脸皮讲一讲,诸位就当晚辈炫耀一下。”
阮康文声情并茂、哗哗的讲了起来,讲到祖父捐银承建城墙的时候更是挥舞着双手,足足过了盏茶的功夫才将发家史讲完。
“所以呢,少东家这是?”
“将这十万两白银捐给朝廷,帮助陕西百姓渡过大灾。”
“捐给朝廷?少东家,你图什么?”
“不图什么,我爷爷能捐银造城墙,做孙子的捐银帮助陕西百姓度过难关,这不是很正常吗?”
不待围观群众们议论,阮康文又跳上了马车。
“诸位父老乡亲,朝廷刚刚颁布了永不加赋、陕西三年不征赋的诏书,我阮家虽然只是商贾之家,但我阮家也有爱国之心。”
“诸位可曾见过吃观音土活活把人给撑死了的?”
“诸位可曾见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诸位可听过易子而食?这就是陕西灾区的现状,古籍中记载的东西已经在现实中发生了。”
……
“我昨晚得知这个消息后夜不能寐,我在想,如果我也在受灾区,我是否能活下来呢?那些树皮、草根、观音土我是否也能吃下去呢?”
“结论是,我可能会吃下去,明知吃下去是死,那也得吃,多活一天算一天,也许明天就有希望了呢?”
“果然百姓们等来了希望,朝廷先是调拨了一百万两白银用于买粮运送灾区,随后又下发了这两项诏令。”
“听闻,朝会时,陛下力排众议,坚持要调粮赈灾,差点将劝谏的大臣拉出去砍了。”
“还有,这一百万两赈灾款,陛下从内帑拨了五十万,既然陛下都能拿出私房钱,我一个商人又为何不能呢。”
“父老乡亲们,我再次号召大家,若是有余力的,就捐几两碎银,帮一帮陕西的父老乡亲们,这几两银子可能就是我们的一顿酒钱,但在陕西却是能救活数以百计的乡亲们。”
“我在此申明,凡是捐银的,一两一下在我芜湖巨店购买面料的,减价半城成,一两到十两的减价一成,十两到百两,减价两成,百两以上者减价三成,三年内有效。”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他们要是有方法,早就毛遂自荐了,还等到现在?
再者说了,前面的几个问题皇帝都提出了应对方法,这最后一条也明显的有方法。
现在他们要是说出来了,万一和皇帝的想法一样,那岂不是抢了皇帝的功劳?
找死也不是这么找死的吧,所以,保险起见,还是装聋作哑的好。
“既然诸位爱卿没有提议,那朕提一个。”
崇祯说完,起身走到平台边缘,盯着朝臣。
“臣等请陛下示下!”
“朕决议,即日起全国永不加赋。”
“陕西境内百姓三年不征赋。”
崇祯的提议所有大臣们都懵了,是彻底的懵了。
哪怕早上知道陕西旱灾、民变的事情,以及学子闹事皇帝废除祖制的事情,还有袁可立入阁的事情都没有此刻震惊。
满朝文武百官靠什么运转,是钱,
全国六十万秀才每月的俸银哪里来,是钱,
……
九大边军百万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底气,还是钱。
钱从来哪里,当然是赋税,赋占了大头。
现在整个大明王朝的运转已经赤字了,不增加赋,这也能说的过去,毕竟现在不止是赋税,还加了三饷,百姓负担已经很重了。
可这三年内不征赋是几个意思?
户部尚书郭允厚脸上的表情如同变脸一样,先是欣慰,然后担忧,随后纠结。
欣慰的是朝廷不加赋,这样百姓的日子就安稳了,更加的有盼头,不像现在吃着今天的还担忧着明天的会不会加赋税的问题。
只要能咬牙坚持一下,遇到个好年景,以后日子就好过多了。
担忧的是,如今朝廷已经出现赤字了,为什么会有逃卒,就是因为欠饷,现在再不加赋,三年不征赋,没钱怎么运转?
劝谏就是断百姓的活路,不劝谏,又没钱维持运转,郭允厚心中满是悲苦。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
众臣又是一惊,没想郭允厚会如此的头铁。
和郭允厚交好的大臣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可鉴于朝堂之上,他们也只能用眼色不断的暗示,却不敢有丝毫出声的举动。
“陛下,全国每年的赋税总额度在2600万两之间波动着,其中赋是2250万两,税为340万两,
我大明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很多地方是不收税的,例如长城外围的奴尔干都司,西南的乌思藏都司等。
实际交税的只有两京十三省,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因为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征收的就很少,所以真正交税的只有两京十省。
而陕西的赋占全国的一成五,折算下来就是338万两,今年九大边军的年例银也不过327万两的预算。
若是不征收赋,朝廷根本就无法补足这个缺口,这……请陛下收回三年不征赋的成命!”
他作为户部尚书,对全国的赋税了如指掌。
“郭大人,你身为朝廷户部尚书,百姓口中的财z神爷,陛下此举是为了稳住百姓,让百姓生活的……”
“闭嘴。”
郭允厚转身看着出声大臣,怒喝了一声:“你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与其出现边军叛逃,战力削弱,外敌入侵之下的屠杀,百姓苦一些算什么。”
“你……你……”
出声的达成满脸通红,不知道是被郭允厚气的还是被羞辱的。
群臣听着郭允厚算的账也都沉默了,这是实情。
崇祯心中叹了口气,沉声道:“郭爱卿,你的担忧朕都知道,先解决眼下问题,缺的这部分银两朕来想办法。”
“陛下,当时内阁只是接到巡按御史的奏疏,只是聚集了数百的难民,当地官府有绝对的能力处置,内阁票拟了,司礼监也批红了……”
“闭嘴!”
崇祯直接暴怒的打断了黄立极的解释:“当时是当时,你们票拟过后就不跟进结果了?那要你们内阁做什么?
黄立极,你身为两朝首辅,怠慢本职,有负圣恩,以至于让民变扩大,太让朕失望了,
来人,将黄立极打入督察院监,由督察院和大理寺彻查,待民变结束后再行定罪!”
“周应秋,你身为吏部尚书,陕西巡抚、三边总督如此昏庸老朽,面对此等军国大事不上奏,你们吏部就是如此考核的?你说说,陕西巡抚该如何治罪?”
“胡兄,不是兄弟不帮你,只是这种情况下谁帮你谁都会被陛下拉出去砍了,你放心,事后兄弟一定给你多烧点纸钱,让你在那边继续当个富家翁。”
被点到名的吏部尚书周应秋出班,心中默念了几句。
随即狠声道:“陛下,按大明律,地方若有灾害,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者,处极刑。”
周应秋说完,不再出声,满朝的大臣们也没人敢替胡延宴求情,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
“周应秋,立刻彻查陕西官员,如有瞒报、漏报者,一律杀无赦!若有与盗同流合污者,抄家诛三族。”
崇祯说完,也不管周应秋的回应,目光冷冷的盯着兵部尚书崔呈秀。
“崔呈秀,驿站归属兵部车驾司,驿卒叛逃,公费私用,关卡如儿戏,如此重要的设施,你该当何罪?”
“陛下,臣有罪!”
崔呈秀跪倒在地:“陛下,现在驿卒大部分都是驿站附近的百姓,任务繁重,且欠饷严重,据臣所知,不少地方欠饷银多达三年,
加之地方天灾颗粒无收,驿卒只能叛逃,这……这非臣所能及!”
面对崔呈秀的回答,崇祯沉默了,崔呈秀说的是事实。
驿卒、军士为什么会叛逃?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没饷银再加上吃不饱、任务重、处罚重,傻子才不逃呢。
“罢了,此事你虽没有主要责任,但负有失察之责,降为兵部左侍郎,暂领兵部,若是再有类似事情,朕砍了你的脑袋。”
不待崔呈秀谢恩,崇祯怒喝道:“田尔耕,你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陕西灾情如此严重,以至于民变……田尔耕,人呢?”
怒喝到一半的时候,发现田尔耕没有出班跪倒。
一边的王承恩低声道:“皇爷,田大人前段时间因为陈德润的事情被廷杖二十,伤了筋骨,没能来上朝。”
崇祯愣了一下,都被气糊涂了,把这事都给忘了,但下一刻再次暴喝了起来。
“只是伤了筋骨,又不是死了!”
“既然他那么喜欢休息,那朕就让他休息个够。”
“来人,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懈怠职责,以至于陕西境内民变频发而不知,贻误军国大计,将田尔耕革职、打入诏狱,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探视。”
殿中一些大臣眼中闪过一丝的幸灾乐祸,田尔耕完了。
……
又是两刻钟过去,崇祯才停止了追责。
一次朝会竟多达二十几人被批,六部九卿中有一半都被降职或被罚俸。
也不知道皇帝是不是有意的,阉党、东林党各占了三分之一,其余的齐党、楚党等也都被z干掉了一些。
“好了,诸位爱卿都说说这事怎么处理?”
过了好一会儿后,崇祯平静了下来,开始处理善后的事情。
前晚陈德润私闯懿安皇后的寝宫,他原本可以压下来低调处理,毕竟这关乎皇家颜面。
但为什么当着众大臣的面搞的血粼粼的?
这就是给东林党和其他人一个信号。
只要东林党不傻,朝会上就一定会开始弹劾魏忠贤,或者弹劾阉党。
自己再稍加引导,阉党和东林党就能打个你死我活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东林党竟然没有弹劾魏忠贤和阉党,反而是弹劾客氏,也算是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阴了。
“魏忠贤,钱谦益弹劾的十八大罪状,你怎么看?”
听得崇祯问自己,魏忠贤出班了,给崇祯行礼后,道:“陛下,钱大人弹劾之事,臣也在身在其中,若是臣出言,有袒护嫌疑,于法不合,一切听从陛下发落。”
崇祯在心里暗骂了一声老狐狸,他不想在此刻惊动魏忠贤,所以让魏忠贤做选择。
如果魏忠贤确认了钱谦益弹劾的是真的,那崇祯就能直接杀掉客氏。
如果魏忠贤不承认,那钱谦益他们肯定不同意,会继续弹劾,在满朝的舆论之下,崇祯也能顺理成章的调查客氏。
一旦调查,客氏必死无疑。
可这个老阴货竟然将皮球踢给了他,还表了一次忠心。
“钱谦益,你应该知道客氏的身份,他是皇兄的乳娘,按道理也是朕的长辈,
你这弹劾的十八大罪状,每一条都能将她凌迟处死十遍了,
如果朕调查之后,罪名不成立,后果不用朕说吧!”
下面的众大臣听着皇帝的话,心中都在暗自疑惑着。
首先皇帝的话透露的第一个信息是,他知道魏忠贤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争斗。
其次是,话里似乎在袒护魏忠贤。
这一会儿,别说是东林党了,连魏忠贤都有些迷糊了。
“陛下,客氏秽乱宫闱、谋害皇嗣、擅权乱政,不死不足以平民愤,不死不足以畏先皇,不死必将再次惑乱后宫,
大明如今风雨漂泊,后宫不平, 陛下怎有精力处理朝政,
陛下有尧舜之姿,万不可因为先帝饶恕如此罪大恶极之人,
臣……死谏,恳请陛下彻查客氏。”
钱谦益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皇极殿中回荡着。
“臣同意钱大人说法,臣也死谏,肯定陛下赐死客氏!”
“陛下,钱大人弹劾客氏的十八大罪状,乃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恳请陛下彻查,否则,臣就撞死在这皇极殿上,已经后来之人。”
右都御史曹于汴、吏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张凤翔等人也站了出来。
若不是现在的崇祯是后来的穿越者,知道史实,他差点就相信了眼前这些人就是大明的文人风骨了。
特别是督察院的那一群御史,个个都是个喷子,你可以打我,但是我就会骂你,他们饱读诗书,骂人都是引据论典。
御史是言官,设置的目的就是直言劝谏,多提意见,杀了言官只会让言官名垂千古,却让自己背负骂名。
当年朱太祖想招个女乐进内宫娱乐消遣,被巡视奉天门的御史周观政看到了,结果这位大佬,将传口语的太监一顿臭骂。
然后又上书将朱元璋一顿臭骂,朱元璋也只得安抚,并作出了保证,这位御史才没喷了。
鉴于朱元璋的作为,后面的大明皇帝就很少杀言官了,以至于这群言官都开始死谏了。
“你们这么说,朕可以理解为你们在威胁朕吗?”
崇祯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是怒是喜。
“臣等不敢,臣等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等问心无愧!”
钱谦益听着皇帝的话,心中猛然一突,但到了这一刻,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否则,以后他就是个笑话,这朝堂将再无他立足之地。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下面跪着的五名死谏的大臣,整个皇极殿安静无比。
过了好一会儿,崇祯突然笑了:“好一个为江山社稷。”
不待众人松口气,崇祯下一句话将众人吓得魂飞魄散。
“既然你们死谏,那朕就成全了你们。”
“李若涟,将这群目无君父的东西拖到外面廷杖三十,朕倒要看看这群人是不是真的为大明社稷着想。”
“方正化,你亲自去,用心了打!”
皇极殿外当值的李若涟立刻带着数名锦衣卫进来,在钱谦益等人没有求饶前,直接就架了出去。
“陛下,廷杖三十,钱大人等人绝无生还的可能性,陛下刚登基就杀言官,恐伤及圣德,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从轻发落。”
“郭爱卿言重了,死谏死谏,以死明谏,既然他们有这个心思,朕只是成全他们,和圣德有什么关系?”
听着户部尚书郭允厚的求情声,崇祯淡淡的回应了一句。
身前有方正化,殿外有自己提拔的李若涟以及他的心腹,白杆兵也开始进京,否则他还真不好下杀手。
众人听见崇祯对死谏的解释是以死明谏后,只觉得头顶上有无数匹草泥马奔过。
死谏的意思是冒死进谏,冒着死亡的危险进谏,也即是说可能会死,而皇帝说的以死明谏是用死来进谏,这是非死不可了。
这一刻,他们很想将皇帝的老师给提过来,问问他是怎么教的皇帝,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但随即众人醒悟了,不是皇帝理解错了,估计是故意的。
现在他们敢跳出来说皇帝说错了吗?
“昏君,朱由检,你就是昏君,你就等着后宫被客氏弄成跟先帝一样吧!”
“朱由检,你就等着你的皇子们被客氏、魏忠贤这群奸臣弄死吧,哈哈!”
“哈哈,昏君,我现在怀疑,客氏弄死先帝皇子是不是得到了你的授意,皇子们都死了,你才好继位……啊……”
……
皇极殿外惨叫声、怒骂声此起彼伏。
大殿内众人听的面无人色,钱谦益骂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若不是接受了崇祯的记忆,他差点都有这种怀疑了,毕竟兄终弟及这种情况太特么的诡异了。
“李若涟,朕要是再听见他们几个骂朕一句,朕砍了你的脑袋。”
崇祯话音刚落,外面只传来廷杖的砰砰声,只是片刻,李若涟走进了大殿。
“陛下,钱谦益等人已经死了。”
崇祯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出声道:“钱谦益、曹于汴等人目无君父,口无遮拦,居心叵测,藐视皇权,有辱圣恩,三代内不得参加科举,家族现有出仕者一律革职查办,若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者,杀!”
“臣领旨!”
李若涟应声后离去。
众大臣惊惧,虽然没有抄家灭族,但这种处罚和抄家灭族没啥区别了,官场上有几个没贪的,朝廷没有了后台,家族垮台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殿内魏忠贤的阉党心中满是疑惑,搞不清楚皇帝是什么意思。
东林党的人则心中满是悲戚,自家领军人物被z干掉了,超乎他们的预料。
而且看陛下这意思,似乎会继续重用魏忠贤,那他们的日子可不好过。
可不待众人猜测皇帝的心思,就再次听见皇帝的声音。
“诸位,既然钱谦益等人死谏了,还提供了证据,那即便客氏身份特殊,朕也需过问一下。”
“来人,传客氏当廷对质!”
“粮食的问题先放一边,先解决了民变的问题再说,否则,聚集的民变队伍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席卷整个陕西、河南、山西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没有粮食,你这只能是饮鸩止渴,一旦赈灾的粮食没有了,民变再生,等于做了无用功。”
“还有从边镇调兵,若是被外敌知晓,趁机犯边怎么办?边镇失守你能承担吗?”
“呵呵,刚才成国公说调兵直接杀的时候,你们怎么不问问他们从哪里调兵呢,这会儿倒是质问起我了?”
“我同意施大人的提议,先安抚,不能顿顿吃米饭,喝粥总行吧,这种应该能解决吧?”
“附议,江南调粮是慢了点,但我们可以从陕西当地大士绅家里买一些,如果国库解决不了,那就先借一些,事后再还。”
“朝廷向个人借粮?先不说能不能借到,朝廷的脸还要不要了,皇室的脸还要不要了?”
“造反在任何时候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即便是朝廷下一道既往不咎的圣旨,他们信不信?会不会认为这是缓兵之计,秋后算账?”
……
争论了足足有半个时辰,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皇极殿内乱哄哄的。
“请陛下圣裁!”
突然施凤来高声呼喊了一句,乱哄哄的皇极殿,瞬间安静了下来,随后群众都跪了下来:“请陛下圣裁!”
崇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到平台边缘,盯着朝臣:“理论上来说,朕是同意施爱卿的提议的。”
看着有几位朝臣想站出来询问,崇祯摆了摆手,继续道:“朕刚刚听了众位爱卿的争论,无非是聚焦在从哪里调兵、从哪里调粮、粮食不够再发生民变、民变的百姓们信不信怎么办等这几个问题上。”
“这几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
崇祯的声音在皇极殿内回荡着。
群臣被崇祯的话给震住了。
内阁、六部九卿这么多的大臣都没方法,这位年少的皇帝能有什么办法?
“请陛下示下!”
回过神的施凤来立刻躬身。
“第一,调兵的事情,就如施爱卿所言,但各只抽调三千精锐,这几大边镇各驻军十万有余,抽调区区三千问题不大吧。
另外,从京营神机营抽调三千精锐前往,在火器的压制下,一万五千精锐再打不过几千的难民,这大明干脆亡了算了。”
“崔呈秀,此事交由你解决!”
等兵部尚书崔呈秀领旨后,崇祯继续道:“第二个问题,从哪里调粮,先开官仓,有多少算多少,
其次,朝廷出钱,在当地士绅手中买粮,
第三步,从江南等地调粮,买粮和调粮,先按一百万石算。”
“郭大人,从国库拨出五十万两,内帑再出五十万两,合计一百万两。”
户部尚书郭允厚眉头皱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虽然马上是给九大边军拨年例银的日子了,但以前欠了那么多,也不在乎这一时半会了。
群臣也是有些意外,内帑那可是皇帝的私房钱,这种国家大事应该是从国库调拨的。
换做是崇祯刚穿越来的时候,内帑只有十万余两,就是想调也调不了。
可这大半个月来,将陈德润、客氏两个抄家后,得到白银一百三十余万两,随后是周奎拿出了五十余万两。
那些贿赂周奎的士绅们在崇祯抄家灭族的压力下,竟然也弄出了近百万两。
更让人意外的是后宫的田贵妃、袁贵妃等人的亲属在听闻了周奎的事情后,也主动上交了五十余万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