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宁金金杜二的现代都市小说《福运农娇:一品锦鲤夫人精品篇》,由网络作家“糖百万”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福运农娇:一品锦鲤夫人》,超级好看的穿越重生,主角是宁金金杜二,是著名作者“糖百万”打造的,故事梗概:看着头顶上的房梁,伸手摸了摸头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了。眼下只能算暂时摆脱了苦海,并不代表以后的日子就好过,没了后娘的威胁,还有更多的生存难题摆在宁金金的眼前。宁家的家底早就被宁宝富给败光了,田产地业都卖了,只剩下祖上传下来的几亩薄田,但宁宝富根本没有好好侍弄的心,她之所以会被春景强买强卖给杜家,不仅是春景看她不顺眼,还有个原因就是宁宝富确实养不起两个孩子。......
《福运农娇:一品锦鲤夫人精品篇》精彩片段
宁金金断断续续烧了三天,终于把原主所有的记忆都找了回来,等回忆都拾得差不多了,烧也退了,人这才醒过来。
有了记忆就更好办了,一来不用费心装失忆,二来八岁孩子掌握的东西也不少了,能够帮着她更快地融入到新环境里来。
眼皮像是有千斤重,宁金金迷迷糊糊的,觉得有只温凉的手抚触着她的额头,终于睁开眼,看到的却是守在她身边的宁月。
屋里昏暗暗的,炕头上点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借着如豆的灯火,宁金金看到了宁月眼底的青黑色。
“小姑姑……”
宁金金一张嘴,嗓子干哑得吓人,抿了抿唇,嘴皮却是润润的,再看宁月脸上掩饰不住的憔悴,知道她自己高烧的这几天应该都是宁月在旁边守着她。
可能是小宁金金的意识还残存在她的身上,宁金金眼眶子一酸,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
昏迷的这三天她已经把原主的记忆都梳理了一遍,该了解的都了解到了,宁月的娘家就是青里堡,和宁家是同宗的远亲,按照辈分,宁月应该是原主父亲的远房堂妹。
当年宁月家中贫苦,宁金金的爷爷奶奶没少接济帮扶。宁家二老还活着的时候两家走得很近,已经嫁人的宁月只要是回娘家必然会到宁家坐一坐,和原主母亲晴月的关系很亲厚,原主也很喜欢宁月这个小姑姑。
后来宁家二老去世,整个宁家被春景把持起来,春景对人从没有好脸色,两家的关系才彻底疏远起来。
“金金醒了?渴了吧?快喝点水,你这孩子,哭什么,都有姑姑呢。”
宁月连忙拿出帕子给宁金金擦眼泪,说着不哭,自己的眼圈倒红了。
“可怜孩子……以后你就在姑姑家了,姑姑家虽然穷点,但总比你在家里受欺负强点,姑姑家也有两个弟弟,但都是好的,不会欺负你的,你就放心在这儿住下来,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
“嗯,谢谢小姑姑。”
宁金金醒过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就着宁月的手喝了半碗温水,宁金金一再表示自己已经没事了,好说歹说才让宁月回去休息。
宁月吹灭了油灯,给她掖好被角,这才放心去睡觉。
四周静悄悄的,宁金金刚昏睡了三天,现在是一点睡意也没有,借着外头朦胧的月光,宁金金看着头顶上的房梁,伸手摸了摸头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了。
眼下只能算暂时摆脱了苦海,并不代表以后的日子就好过,没了后娘的威胁,还有更多的生存难题摆在宁金金的眼前。
宁家的家底早就被宁宝富给败光了,田产地业都卖了,只剩下祖上传下来的几亩薄田,但宁宝富根本没有好好侍弄的心,她之所以会被春景强买强卖给杜家,不仅是春景看她不顺眼,还有个原因就是宁宝富确实养不起两个孩子。
宁家不富裕,杜家的日子过得更是艰难清贫,宁金金不管是出于报恩,还是让自己的日子也好过些,都少不得想些赚钱的门路和法子。
靠什么赚钱呢?
一想到赚钱,宁金金眼神一亮,从裹好的被子里坐起来,深秋的夜里很凉,冷风冻得她打了个哆嗦,宁金金掂了掂手上轻薄的棉被,叹了口气。
小宁金金命苦,她自己的命也没好到哪里去。
她的老家在南方一个山沟沟里,母亲生下她还没把她带到两岁大就和父亲一起出门打工,宁金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起来,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再之后爸爸妈妈在工地上出了事,双双离世,因为多方推诿责任,最后到爷爷奶奶手里的赔偿款也没有多少,两位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下子就垮了,在宁金金八岁的时候撒手人寰。
她父母死亡换来的赔偿款也全丢进了医院,之后的宁金金在亲戚们的资助下在镇上读完了初中,大山的亲戚们能有多富裕,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十分不易了。
那时候的她在辗转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早早地长大,对此也没有抱怨,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也准备南下打工,亲戚们帮她是情分,但她不能欠着这些人情不还,早点赚钱也好。
那时候的宁金金虽然少年老成,但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虽然心里接受了这个结果,也做好了决定,但实际上还是满心茫然,完全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在哪里。
好在她还有个善良负责的班主任,班主任走访到她的情况,帮她申请了高中三年的贫困生全额补助,宁金金在学习上虽然没有很高的天赋,但胜在刻苦努力,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但分数线有些危险,没能顺利考上师范专业,被调剂到了服装工程设计的专业里。
高考结束之后,宁金金又在那位老师的引导下申请了助学贷款,之后直接去了她要读书的城市开始打工。
说来也巧,本来宁金金本人对这个专业还有些不满意,一直到大一暑假的时候,她经常打暑假工的那条街上有间定制旗袍的店面,因为偶然的契机她认识了那家的老板娘。
老板娘看她在各个饭馆里辗转打工辛苦,再加上所学专业的原因,干脆收下了她做个长时间的兼职。老板娘有一手苏绣的绝活,大约是真觉得她投缘,有意无意地教给了她不少。
宁金金这个人没有别的优点,一是心大乐观,二是肯拼命。
一来二去学得居然不错,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信心和不同的理解,虽然学得是服装工程,但后来自己感兴趣,又学了画画,没少到设计那边蹭课。
一直以来都以活下去为目标的宁金金,终于有了正儿八经的爱好,老板娘并没有收她做徒弟传人什么的,但宁金金却学得一发不可收拾,什么湘绣粤绣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些。
恰好她的大学舍友是个擅长手工的簪娘,到大三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开了间半手工的汉服网店,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直到快要毕业的时候,也就是宁金金遇车祸穿越之前,她已经结清了助学贷款、还了亲戚们的人情,而她和朋友的网店也从手工制作的小打小闹发展出了一定的规模,改为出版型设计走单量。
原本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宁金金这个人,若是能一帆风顺,便也不是她了。
她不幸遭遇车祸……她的好朋友现在还不知道会怎么难受呢。
好在她没有家人,网店已经发展成熟,靠朋友一个人也能继续经营下去,宁金金除了觉得对不起好友,其他的还真没什么牵挂。
对她来说,在哪儿都是活着,只要活着,就得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好好地活着。
宁金金撂下一句,把手里的衣服塞到杜闻安的手里,转身去灶间端饭去了。杜闻安被宁金金的利落震了一震,鬼使神差地居然十分听话没有回嘴,乖乖把衣服抱进了自己屋里。
没多一会儿,宁金金端着一碗玉米面粥进来,窝窝已经凉透,但为了一个窝窝再烧火热饭也不值当的,就让杜闻安凉着吃算了。
“小姑姑的针线在哪儿你知道吗?给我拿过来,我在这儿做活儿陪你吃饭。”
“……哦。”
杜闻安手里拿着窝窝,进了堂屋,再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个藤条编的小筐子,放在了炕边上,他的屋里连个桌子都没有,在这儿吃饭只能守着炕边吃。
杜闻安站在炕头边上吃着饭,宁金金就坐在炕尾摆弄衣服和针线,杜闻安一边吃,一边时不时用余光瞥着宁金金,弄得她有点哭笑不得。
“你看我干啥?”
杜闻安连忙转过视线。
“我才没看你,你会不会啊,别糟蹋了我们家衣裳……”
“当然会了!一会儿你把外面这件脱了,我给你补上。”
杜闻安身上穿的这件在手肘和膝盖上也缀了几块明显的补丁,袖口、衣摆和后背上也绽开了几个口子。
“不成,我得看你缝得好才让你补,我就两身衣裳。”
宁金金抿嘴笑笑,小姑姑说得没错,杜闻安只是一时接受不了心里有气,和她说上几句话之后就不好意思再给她甩脸子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手艺真的不错,宁金金率先拿起了自己来时穿的那身破衣服,衣服本来就陈旧,那天她被春景一路从青里堡拖到了丁家堡,到处都是裂口,现在这衣服拿在手里几乎和破布无异。
宁金金把衣服翻过来,打开针线匣子,最上面的是一双碎布绷的鞋面子,颜色特意选了嫩嫩的绿色,鞋面不大,宁金金一愣,果不其然便听到了杜闻安的冷哼。
这双鞋面子是小姑姑给她做的。
宁金金心里一热,把鞋面小心翼翼放在一边,不知不觉间,她已经完全接受了小姑姑和姑父的称呼,这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互相依靠的感觉宁金金在前世不知道求过多少遍,如今一下子全都实现了。
针线筐子很大,鞋面子下面就是大量的颜色不打眼的线,青色蓝色和黑色占了绝大部分。筐子里分了好几层,每一层都是藤条编出来的小盒子,虽然不精巧但却实用。
再往下是专门放针的盒子,最下面是花花绿绿的粗线,粗线上还放着几个款式中规中矩的络子。
杜家这样的农家自然是用不上络子这种东西的,这么看来大约是宁氏不知道从哪里接下的零活,宁金金看了看络子的款式,又粗略翻了翻粗线的颜色,心里有了个大概。
粗线的颜色就比缝衣线的颜色花样多多了,许多鲜亮的例如黄色、粉色的粗线能出现在这样的农家里,说明这个时代的纺织业相当发达,染料也开发得很不错。
宁金金穿越前是做汉服网店的,自己和好友包下了设计的活儿,抽空还会自己亲自做些小玩意儿当赠品送出去。
因此宁金金对历史的研究也不少,但到现在也没能直接和哪个朝代直接对上号。
不过这种事情先放在一边,宁金金和好友一起设计、亲自下手打的络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宁氏接的活儿应该是最基本的款式,根本难不倒她。
就算现在她没有条件靠秀活儿赚钱,打络子却是不耽误的,有了这么个突破口,等什么时候小姑姑去镇上交这些络子的时候,她一定得想办法跟着一起,去瞧一瞧行情才是正经。
宁金金上上下下都看完了,这才捏起一根缝衣针来,穿好线头,捏着缝衣针,过分熟悉的感觉让宁金金微微愣了愣。
一边儿的杜闻安一直注意着宁金金的动作,看着宁金金捏着针愣在了那里,两三口咽了最后一口窝窝,开口道:“就知道你不会,装不下去了吧!”
“谁说我不会的?”
宁金金吸了口气,穿针引线,动作极为熟练。
她刚才一捏到缝衣针,许是触景生情,脑子里又多出了一部分属于原主的记忆来。
原主一个八岁的孩子,倒是实实在在会针线的。
原主的母亲出身南方,有一手好秀活儿,只是被宁家这样的人家救了之后便用不上了,平时碰针线也不过是做个衣裳鞋袜的,再加上她罪奴的身份也不大光彩,一直就没怎么显露过刺绣的手艺。
宁家二老没了之后,宁家倒是需要她这个手艺去赚钱吃喝了,但那时晴月的一双手已经毁在了日复一日的劳作里,再也拿不起纤细的绣花针。
虽然晴月没在宁家展现自己的手艺,但却一点点都教给了原主,原主也继承了晴月的天赋,虽然没有多少机会上手练习,但针法料子的讲究都记得。
除此之外,原主还识字。
宁金金在突然涌来的记忆里看到了这个朝代的文字,和前世的繁体字没什么区别,这点认识让她很是松了一口气。
有了原主母亲给小宁金金打下的坚实基础,她会针线、识字就都有了由头,不用担心身份穿帮,省了不少事。
而且……宁金金消化完这段记忆之后,对宁家那是满心的幸灾乐祸。
不说别的,就说小宁金金的这手绣活儿,就算短时间内无法让宁家买房置地,但维持好一点的生活是一点都不困难的。
原主的爹对自己女儿不闻不问,后娘更是故意支使原主去做粗活,下狠心磋磨一个小姑娘……
宁金金在心里呸了两声,简直就是两个暴殄天物的糊涂虫,有眼不识好货的大傻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活该穷后半辈子。
宁金金一边在心里腹诽,手上缝补的动作却是飞快,银光闪闪的缝衣针就像完全顺从她指挥似的在布料间飞快地游走,手速之快把一边的杜闻安看愣了。
杜闻安看着宁金金微微低着头、脸上认真而淡然的神色,不知道为什么耳边就响起了宁金金要赚大钱送他去书塾的豪言壮语。
现在想想,好像也没有那么像吹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