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徐建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我的名字,叫张兰英。徐建平热门无删减全文》,由网络作家“大概一只面包”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冷和饿是能解决的事。我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从有记忆起,我就跟着“太太”生活。她一个人搬到村边住,收养了我。村里人都叫她“太太”,我也跟着这么喊。她临走那年,拉着我的手,只说了两句:“认得自己,好好活。”“女孩子,识得名字就够了。”那时我信,现在我不信了。8太太是为了我好,可她错了。有的地方,是认得自己也活不下去的。不识字,哪怕认得自己,也只能被人写在看不见的角落。识字不是规矩,是出路。规矩护不了我,出路能。把家里养的兔子卖了,十几斤的肉,换了一块多钱。我捏着那点钱,抱着留留,去了村小学。门外贴着“停课通知”,教室窗户上蒙着塑料布。我没敢进去。我一连几天站在小学门口,张老师终于忍不住问:“你找谁?”我说:“我来学认字。”她看了我...
《我的名字,叫张兰英。徐建平热门无删减全文》精彩片段
冷和饿是能解决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
从有记忆起,我就跟着“太太”生活。
她一个人搬到村边住,收养了我。
村里人都叫她“太太”,我也跟着这么喊。
她临走那年,拉着我的手,只说了两句:“认得自己,好好活。”
“女孩子,识得名字就够了。”
那时我信,现在我不信了。
8太太是为了我好,可她错了。
有的地方,是认得自己也活不下去的。
不识字,哪怕认得自己,也只能被人写在看不见的角落。
识字不是规矩,是出路。
规矩护不了我,出路能。
把家里养的兔子卖了,十几斤的肉,换了一块多钱。
我捏着那点钱,抱着留留,去了村小学。
门外贴着“停课通知”,教室窗户上蒙着塑料布。
我没敢进去。
我一连几天站在小学门口,张老师终于忍不住问:“你找谁?”
我说:“我来学认字。”
她看了我一眼,笑的温柔:“你来得晚。”
说完,把门打开了点缝。
我在张老师家学识字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不少人背地里议论。
“不好好叫过日子,学什么字?”
“读了书就能变金子吗?
别把孩子带坏了。”
“我看是心思活络了,想飞出去了吧?”
有些以前还算和气的孃孃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带着点探究,更多是幸灾乐祸的看戏模样。
可我顾不上这些,耳朵里只回响着建平的话,婆婆的嘲讽。
从那天起,我每天下地干完活,就去她家借课本,坐在灶前的矮凳上一笔一画描字。
手里的铅笔笨拙得像根木棍,简单的横竖撇捺,写出来总是歪歪扭扭。
“天地人我”……有时一个字,我学了半天,刚觉得记住了,下次提笔却又忘了。
那种感觉像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又沮丧又灰心。
有好几次,真想把书本一扔,回炕上躺着算了。
可一闭眼,就想起婆婆的嘲讽,想起建平看我的眼神,想起留留那双等着我的亮晶晶的眼睛。
牙一咬,又拿起笔,继续描那些像小虫子一样的符号。
我把“我”写得最大。
写歪了就擦掉再写,写错了就抄十遍。
留留趴在我腿边,咿咿呀呀学我比划。
她还小,认不得字。
这是通往更远地方的钥匙,是我不再被人打发回家的路。
有一天晚上我借完书
释和开脱。
仿佛只要他这样说,所有的事情就都能被轻易抹去。
“同事?
搭把手?”
我看着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照片上写的是…妻子!”
“那只是个称呼,你别带着那些不堪的想法去揣测一个正经女人。”
他皱着眉,用那种教育人的语气看着我,仿佛错的人是我,是我思想肮脏。
“不堪的想法?
正经女人?”
我的脑子里一片混乱,只剩下这句话在盘旋。
他竟然说我“不堪的想法”,在他光明正大和别的女人以夫妻名义示人之后,他竟然指责我揣测一个“正经女人”?
心里一直紧绷着的那根弦,“嘣”地一声断了。
不是愤怒得想跟他大吵大闹,而是一种彻底的,连最后一丝辩驳力气都被抽空的无力和冰冷。
他看着我僵住的样子,以为我听进去了,或者说,他以为我已经相信了他的鬼话。
他语气放缓了一点,但依然带着那种不容置疑的安排。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不容易。
你先找个地方住下,明天我给你拿点钱和粮票。”
他就像在谈一笔生意,或者在处理一件麻烦事,而不是面对自己的妻子,“你回家去吧。
这边的事情你别管了。
我会按月给你寄钱,你照顾好姆妈就行。”
他根本没问我的辛苦,没问孩子现在好不好,没问我为什么一个人来。
他只想着如何用钱把我打发走,如何让我继续回到那个他不需要承担责任的老家,替他照顾他“要”的那个家。
我看着他那张斯文却冰冷的脸,看着他眼中那种打发乞丐似的眼神,忽然觉得荒谬至极。
来时满腔的委屈和指望,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我没要他的钱,也没跟他多说一个字。
我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在厂区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夜风吹在脸上,又冷又疼。
他的话还在耳朵里回响:“不堪……正经女人……回老家去……”恍然间,太太弥留时期的对我说的话又想起:“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认得自己,能把日子过下去就行。”
人,要认得自己。
我千里迢迢来,不是为了被他否认,被他打发。
他可以否认我的人,否认我的感受,否认我的委屈。
但他否认不了名分,否认不了户籍表上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我背上包袱,没去车站,也没去找他
东翻西找,还急吼吼地给孩子断奶。”
她停了一下,语气变得更硬,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心思活络也要掂量掂量自己。
你个不识字的文盲,出去了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也没有出路的。”
我心底猛地被刺了一下,但脸上没露出来,没正面应她,只说:“太太以前的老亲戚托我带点草药过去,我去跑一趟,顺便看看能不能换点米回来。”
她“哼”了一声,没有再问。
可我走开的时候,感觉到她往我背后看了一眼,那眼神里,有怀疑,有担忧,也有那种“我就看着你能折腾出什么”的看好戏一样的东西。
夜里我没睡着,只觉得心咚咚跳得厉害。
等天刚蒙蒙亮,鸡叫第一声,我轻手轻脚把包袱背上,弯腰抱起还在睡的留留。
她睡得正香,呼吸浅浅的,小身子贴着我胸口软软的。
我在她额头亲了一口,又小心地把她放回去,盖好被角。
她像是感应到了,迷迷糊糊哼了一声,小手往外伸了伸,抓了个空。
我蹲下来,在她耳边轻声说:“姆妈去问清楚就回来。”
门是我轻手轻脚关上的,怕吵醒婆婆。
我在门口站了一会,没有听到留留醒来的哭声。
天快亮了,我看着出村的路,深吸了口气。
不管识得几个字,不都一样是人吗?
3火车站比我想的更乱更吵。
人挤着人,声压着声,汗味、烟味混在一起,直往鼻子里钻。
我在售票口前站了半天,晕头转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
兜里揣着那几张揉得发软的粮票和那十块钱,手心都出汗了。
身边一拨一拨人往前挤,有人扯着嗓子骂人,有人扯着嗓子喊小孩。
我的身子本来就单薄,被人挤得左晃右晃,好几次差点摔倒,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
售票员在窗口后头,脸藏在阴影里,只大声冲外面吼:“要问的站到前头来问!”
我鼓起勇气,好不容易挤到窗口前,张嘴问:“去东北,要怎么买?”
她头也不抬,一边撕票一边飞快地说:“去东北啊?
你得先坐到青岛,换船,从青岛上船到大连,再转车往里走。
东北那么大,你问我要卖哪儿的票?”
我张着嘴,脑子一片空白,哑了半天,只能问:“那……去青岛多少钱?”
她眼皮都没抬一下,冰冷地报了个价:“
我推开,走了进去。
门边的小屋子里,一个戴红袖章的大妈正低头织毛衣,她抬头扫了我一眼,眼神带着惯有的审视和冷漠。
我抬头跟她打招呼:“大姐,我找人。”
她没理我,又低下头继续织她的毛衣。
我顺着灰砖铺成的小路往里走。
两边是一排排的工棚、库房,空气里飘着柴油味。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与我熟悉的农村完全不同。
前头几步远的办公楼外墙上,贴着一块鲜红的纸,边缘被风吹得翘起来,显得歪歪扭扭的。
我脚步不由自主地朝着它走过去。
上面是粮站今年评选出的“优秀家庭”名单和照片。
我的目光在那堆黑白照片中迅速搜寻,一眼就看见了他。
他站在照片的正中间,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系了腰带,背挺得笔直,脸上带着一丝公式化的微笑,是我印象中那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模样,又有些陌生。
他旁边紧挨着站着一个女人,头发盘得利落,穿着翻领毛衣,脸上也带着笑。
她的手,自然而然地搭在一个五六岁小孩的肩膀上。
那个小孩剪着板寸,看着镜头,露着缺了一颗门牙的笑。
他们三个人站在一起,紧密,和谐,像一个真正的家。
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张照片,心脏狂跳,耳朵里一片嗡鸣。
我拉住一个经过的人,焦急地问:“同志,那上面写的什么?”
“哦,你不识字啊。
写的:优秀家庭户:徐建平与妻子沈兰。”
照片上他们紧挨着,笑得那么自然,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
我不知道自己在办公楼前站了多久,腿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挪不动半分。
厂区里下班的工人说笑着走过,没人注意到我这个站在角落里,脸白得像纸片一样的女人。
夕阳最后一丝余晖褪去, 我在办公楼旁边的树下瘫坐下来。
千里迢迢,我扔下孩子,带着全部的积蓄和所有的指望,来到这里。
就为了看这个?
看他在这里,和另一个女人,过着“优秀”的生活?
5夜色深了,厂区里安静下来,只剩下远处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我蜷缩在树下,又冷又饿,眼睛一错不错地盯着办公楼的大门。
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下班,也不知道他会不会从这里出来。
但我必须等。
不知过了多久,大楼里稀稀拉拉走出几个
。
我揣着那张地址,找到厂区行政大楼的方向。
我要去查户籍表,查职工名册。
我要看到的不是照片上的“沈兰”,而是她到底有没有资格站在那里。
我要看到的,是我到底有没有名分。
6厂里管档案的女职工,姓杜。
五十多岁,说话细声细气,眼角都是笑纹。
她原先不肯管,怕惹事。
直到我说:“我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婚书也有,只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纸上。”
她看了我半晌,说:“今天谁都不在,你自己翻吧。”
她手指一动,指了个方向。
我咽了口口水,艰难开口:我,不识字。
能麻烦您帮我翻吗?
我把剩下的粮票塞给她。
她叹了口气,替我翻到那一页,指着配偶栏问我:自己的名字认识吗?
认识。
沈兰的名字不在户籍上。
她不是配偶,不是母亲,只是被贴在红榜上的“临时演员”。
而我是登记了的张兰英,是他不敢提起的那一栏。
我手里的那张纸,写着我的名字,蓝字清楚,盖着章。
这就够了。
我没去敲门。
我只是来确认:我不是他口中的“老家那个”。
我回去了。
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我坐上了回乡的火车。
留留还在等我。
可我知道,她不会没有娘。
她的姆妈,走过千里,拿回了一张纸。
在这张没人会看的纸上写着我的名字。
写得清清楚楚,盖着章,不容否认。
我是徐建平的妻子。
我也是徐留留的母亲。
7回程没像去的时候那样害怕。
铁轨响的时候,我靠着车窗睡了好几觉,没梦。
梦的事,都在现实里过完了。
门没插,推开就是冷风一扑。
留留听到响动,从床上哼了一声,爬都不会,还是挣着朝我这边翻。
我一把把她抱起来,她就笑了,嘴里喊:“啊、啊、啊。”
她认得我。
婆婆抬头看了一眼,“你回来了。”
然后又低下头继续剥葱,“菜篮在灶台边上,去拿。”
她把那张纸拿出来,在炕头放下。
婆婆扫一眼,眼里那点子防备、嘴上的冷嘲,全都没了。
她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屋。
从那之后,她再没提“文盲”这两个字。
村里冬天比以往更冷。
柴不够,盐也不够。
不知道算不算庆幸,家里只有三个女的。
不用眼巴巴的等着工分换粮。
跟“你是谁”不明白比起来,
最新评论